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戰,而此時,秦將王戩則先取劍關。
由於梓潼已被秦軍所攻佔,蜀人沒辦法路徑這座城池支援劍關,以至於駐守劍關的蜀軍苦苦抵抗秦軍的前後夾擊,直到糧草耗盡。
在糧草告罄的情況下,守衛劍關的蜀軍兵將決定背水一戰,試圖向梓潼方向突圍,奈何他們的對手乃是秦國的名將王戩,以至於強襲不成,反而落入了王戩的伏擊,全軍覆沒。
至此,秦軍佔領劍山,而蜀國則失去了這道天然屏障,徹徹底底地暴露在秦軍的眼前。
佔領劍關後,王戩這才按部就班地攻打涪地。
此時,蜀王杜盧也意識到他蜀國已在生死存亡的邊沿,遂號召國內軍民抵抗秦軍,組織了一支八萬人的軍隊支援涪城,試圖在這裡擋住秦軍進兵的腳步。
此後,秦蜀兩軍在涪城、涪水一帶對峙了將近數個月,期間發生了十幾次中、小規模的戰事,但由於秦軍兵將的整體實力遠遠超過蜀軍,導致這場兵事較量的勝勢,逐漸向秦軍那邊傾斜。
在最後關頭,蜀國將領杜明決定背水一戰,率領全軍進攻秦軍的中軍,試圖殺死秦將王戩,但遺憾的是,蜀軍這次孤注一擲的進攻,並沒能達成目的,反而使得近十萬蜀軍被二十萬秦軍所包圍。
這場仗持續了整整三日,近十萬蜀國兵將半數戰死,其餘兵卒則在秦軍那降者不殺的口號下,放下了兵器,投降了秦軍。
於是,這場秦蜀涪水戰役,最終以秦軍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涪城失守,意味著蜀國的王都成都已徹底暴露在秦軍面前,也意味著蜀國基本上已經沒有挽回局面的機會。
魏昭武九年五月,秦將王戩揮軍攻打成都,蜀王杜盧親自登城防守。
但僅僅只防守了三日,秦軍便攻破了成都。
見大勢已去,蜀王杜盧便向秦軍投降,以保全治下蜀人的性命。
事實上,王戩當時並沒有加害蜀王杜盧的意思,畢竟他秦國可不單單只是想要蜀國這片土地,還想要得到蜀人的真心臣服。
是故,在接受蜀王杜盧投降的當日,王戩便按照此前大庶長趙冉的意思,準備代咸陽立杜盧為蜀侯,借杜盧在蜀國的名聲與威望,使他秦國能更順利地得到蜀人的民心。
奈何蜀王杜盧自覺有愧於祖宗,遂並沒有接受秦國的‘善意’,寧可以‘亡國之君’的身份自盡而亡,也不願侮辱地被他國的君主封侯。
於是,王戩便代咸陽扶持蜀王杜盧的兒子杜理為蜀侯。
至此,蜀國覆亡,降為秦國的附屬侯國。
正如當初魏人張啟功、北宮玉所判斷的那樣,在蜀、巴兩國皆覆亡之後,秦將王戩立刻撕毀了此前與苴國的協議,回頭把苴國也滅了。
距離蜀國覆亡後只有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苴國亦被秦國滅亡。
至此,蜀、苴、巴三國皆亡,除巴國暫時‘借’給楚國以外,其餘兩地皆被秦國所佔領。
此時,王戩這才有空閒去關注魏國與楚國的戰爭。
其實早七八月的時候,王戩派出的細作,便打聽到魏國的軍隊已攻佔了楚國的巫郡、西郢郡兩地,他由此判斷楚國在與魏國的戰爭中恐怕並不樂觀,遂有意佔領巴國。
不過鑑於當時他正回頭攻伐苴國,便暫時沒有跟駐守巴國的楚將鬥廉產生摩擦。
九月時,秦國王都咸陽派士卿張若前來蜀國擔任蜀相,在途中拜訪了王戩。
期間,王戩便對張若說道:“楚國已失去巫郡、西郢兩地,或不能抵擋魏國許久,我欲收回巴國,不知咸陽那邊作何打算?”
張若回答道:“在下此番前往蜀國赴任,並未帶來咸陽對將軍的命令,在下只是覺得,以將軍的勇武與謀略,收回巴國不過是覆手之間,但此舉或將加促楚國的潰敗。”
聽了這話,王戩深以為然。
畢竟駐軍在巴國的楚將鬥廉,其麾下不過寥寥數萬兵力而已,且其中半數是不堪大用的糧募兵,若他王戩揮軍攻打巴國,輕易就能擊敗鬥廉,徹底佔領巴國。
但問題是,楚國若失去了巴國,自然會加促潰敗,為一點小利而使楚國加促潰敗,被魏國覆亡,這豈不是變相幫助了魏國?
於是,王戩親自寫信給駐守巴國的楚將鬥廉,表示願意協助鬥廉奪回巫郡、西郢郡,再次打通楚國與巴國的聯絡。
此時的王戩,當然不會料到楚國接下來會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就被魏國打地遷都,且丟掉了大江以北的所有土地,倘若他提前料到此事,相信就不會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