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吳國高層在認識到自己國家的落後之後,他們非常願意學習,只是學習的物件一定要足夠強大。這也是為什麼晉國在“邲之戰”輸了要拉攏吳國,遭到吳國君臣排斥的原因。

晉國剛剛被楚國打得慘敗,且不論晉軍為什麼會慘敗,楚軍將“飲馬大河”鬧得聲勢極大。

吳國得知晉國慘敗給了楚國,結果晉國找吳國尋求結盟,很難不讓吳國君臣認為晉國是想要找墊背。

至於說,楚國是吳國或晉國共同的敵人?

吳國是經常敗給楚國沒有錯,問題是不像晉國敗得那麼慘。

由於晉軍在“邲之戰”表現不堪且敗得極慘,很難讓覺得自己可以與楚國打得平分秋色的吳國看得起晉國。

後來,吳國偷襲楚國,取得了自認為輝煌的勝利,自然是更看不起晉國了。

另外一點,現代人想觀看世界地圖不難,只要肯去看的話,起碼能夠知道哪幾個強國的疆域面積。

因為各種新聞不斷,普通人主動或被動能夠了解到當世有幾個強國,那些強國的實力大概又是怎麼樣。

在春秋時期,絕不是誰想觀看山川輿圖就可以看到。

哪怕是貴為一國之君,他們看到的山川輿圖會很簡陋,同時別想有什麼“世界地圖”的存在,無法從地圖去了解哪一個國家的疆域面積大小。

在比較軍事的實力方面,缺乏足夠的資訊,自然而然是要較量之後才知道。

晉國鎮壓中原的過程是,誰不服就打一頓,打到對方屈服為止,進而震懾到其餘的國家。

也就是晉國並不單純是用恐嚇或其它的方式取得中原霸權,完全就是一路鎮壓過來。

同理,晉國和楚國為了爭奪天下霸主寶座一直在打生打死。

吳國君臣的排比就是:俺們打贏了楚國,楚國打贏了晉國,俺們明顯比晉國強。

在那種邏輯之下,吳國君臣才不願意跟輸給了楚國的晉國結盟,還是認晉國為老大哥的結盟方式。

後面,吳國發現自己有點打不動楚國,結果楚國慘敗給了晉軍兩次?

毫無疑問的事情是,晉國連續戰勝楚國之後不止顯得強大,有一眾小弟的襯托也顯得聲勢大,自然就會讓吳國君臣更願意高看一眼。

其實,吳國有過向楚國學習的歷史,只是學了一些皮毛就不自量力轉而發起挑戰。

楚國與吳國變成仇敵,真的就是吳國先動的手,要不然楚國的決心是先打敗晉國奪取霸主寶座,周邊可以吞併的小國都忍住沒有下手,哪有閒功夫去攻打極其落後,打了沒有多少油水的吳國。

哪怕是楚國前兩年措手不及之下被吳軍成功偷襲“巢”地,他們仍舊不當吳國是什麼對手。這一點從楚國沒有出兵討伐吳國,報復回去就能夠看得出來。

然而,吳國拿自己當盤菜,他們因為成功偷襲楚國而沾沾自喜,將楚國沒有報復視作是楚國害怕了。

關於不自量力的表現,吳國可不止一次進行表演,很湊巧的事情是楚國真沒有太拿吳國當一回事,經常動用舉國十之二三的力量跟吳國較量。

吳國君臣應該不知道楚國只是動用那些力量,他們所能夠知道的就是楚國對自己展現出來的力量而已。

樓令跟諸樊一陣聊下來,他從諸樊身上看到了謙卑與自大。

謙卑是諸樊面對樓令表現出來的恭敬與願意學習的態度。

自大則是諸樊表現得很看不起楚國的樣子。

這個……,連楚國都敢看不起,想來根本不瞭解晉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那麼,諸樊對樓令展現出的尊重態度,恐怕是要帶有很大水份的吧?

“晉卿的威名連吳地都一直在流傳,如果我們向伯國學習的話,可以由晉卿長住吳國進行教導嗎?”諸樊問得很天真。

樓令只能說被問得愣住。

什麼玩意來著?

吳國想讓樓令長期待在吳國當顧問之類的角色?他們到底是什麼腦回路嘛!

不說樓令是晉國的卿大夫,不可能長期離開中樞,一旦真的長期在國外,一定要失去對國家決策的話語權。

樓令還是一個龐大家族的一家之主,怎麼可能長期待在國外呢?

“公子這個提議很好,只是很難成為現實。我極可能每一年都需要統兵出戰,名下還有‘太原’、‘韓’、‘平陵’、‘河陽’、‘瓜衍’、‘高陵’、‘呂’、‘神木’需要治理,治下近三十萬人嗷嗷待哺,哪敢輕易遠離。”樓

仙俠小說推薦閱讀 More+
稱皇

稱皇

兵圍城下
仙俠 連載 3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