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簡直是太突然了! (第1/3頁)
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欒書……,或者說在場作為臣下的所有人,他們對樓令剛才說的那句話,簡直是愛得要死。
畢竟,為人臣子本身就在站在下位,怎麼可能不愛聽呢?
要是碰上了強勢且蠻不講理的一國之君,身為臣子頂多就是咬牙忍受,也能爆發一波再被帶走。
人臣要尊重主君,一國之君也該尊重臣子,類似的道理早就存在,只是沒有人將道理講得那麼好。
“很難怪孟子不被統治者喜歡,先提出互相尊重,後來還搞出‘民貴君輕’的理論,不被挖墳挫骨揚灰算是名望在支撐了。”樓令當然也知道孟子一開始提到的‘民’就是貴族階層。
起碼在春秋時代,沒有爵位在身的人並不算“民”這一階級,進入戰國起碼要是有資產的人,他們才能夠擠進“民”的階級。
所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民”特指有爵位或有資產的人,跟後面時代對“民”的定義,真的不是一回事。
到了兩漢之後,能夠交稅的階級才是“民”的一份子,無法交稅的一樣不屬於“民”的。
後面的歷朝歷代,排除掉那些“非正朔”之外,沿用兩漢對“民”的定義。
只不過,兩漢定義“民”是採取“良家子”的劃分方式,收稅的同時也給予入伍建功的渠道,其餘朝代只有隋和唐保留,其它就只光抽稅,乃至於到了某些王朝產生了當兵屬於不入流,乃至於被鄙視屬於理所應當的觀念。
沒有例外的事情是,一旦當兵要被鄙視或遭受各種不公,類似的廟堂一定是採取“內王外聖”的國策。
那個“內王外聖”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對內極盡鎮壓和壓榨,對外各種認慫和奉獻。
樓令是人臣,自然希望能夠獲得來自君主的尊重。
如果樓令沒有記錯的話,孟子在世的時候,受到的禮遇可是遠超孔子?
孔子倡導的理念中包含對君主的無條件服從。
孟子卻是提倡君臣互相尊重。
結果孔子活著的時候混得極差,相反孟子到哪裡得到的待遇都不錯。這點其實是比較奇怪的。
當然了,兩人處在不同的時代,並且是不同的兩位個體,人生際遇各不相同,好像也是一種理所應當?
樓令安靜聽著別人進行討論。
講出那一句話之前,樓令就將其中的利弊思考透徹了。
要是碰上一位有能力並且強勢的國君?樓令多傻才會將那一句話講出來。
完全就是晉君壽曼非但能力一般,他還時不時就會用一些昏招,偏偏無法鎮壓不服。
這樣的主君最適合的定位,其實就是被人臣拿來時不時刷聲望了。
只不過吧?從春秋到五代十國,人臣可沒有那個膽子動不動拉主君出來刷聲望,要到兩宋才開啟那種潮流。
其實,也是趙宋得國不正,偏偏還鬧出“燭光斧影”那麼一場戲,得位更不正的趙匡義不止戕害了兄長的後裔,還全面收買文官階級,可不就要被文官騎在頭上拉屎撒尿了嘛。
至於有明一朝?文官膽子變肥是在“仁宣之治”後的事情了。那是“土木堡之變”將明朝“三權分立”中的勳貴幾乎葬送乾淨,才有了“三楊”之後的文官全面優勢。
其實,那也跟兩宋之前的文武區分不是那麼明顯有關。
在兩宋之前,多得是上馬能統軍和下馬能治民的人,他們能文能武自然要自己悠著點,可不能過分刺激主君;當純粹的文官,他們自己都清楚不染指軍權很難受到主君的太多忌憚,搞“批龍鱗”什麼的不一定會死,願意去賭一賭而已。
“這一次之後,我就是‘貴族之友’了啊!”樓令心想。
只要樓令講得那一句話傳播出去,受到貴族階層歡迎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只要是一名貴族都該念及恩情。
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貴族必然會對樓令多一分尊敬。
一旦列國之君因為樓令講那一句話,平時多尊重一些臣子?那樓令的聲望絕對就要如日中天了!
所以了,知道孟子為什麼到哪都能夠獲得好待遇,哪怕列國之君不喜歡也要以禮相待了吧?
簡單來說就是,貴族階層認同孟子的理念,導致一國之君再討厭孟子,只要一國之君不是腦子不清醒,作為主君再厭惡也要禮遇孟子。
樓令有將晉君壽曼的為人和性格考慮進去。
如果說作為一國之君腦子又不清醒,晉君壽曼就是那樣的人。
因此,樓令是擔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