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莫欺少年 (第1/1頁)
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之前逃命被推下戰車的關係,樓令的模樣看上去著實是有些狼狽。 出聲讓樓令前去取車的楚國軍官,他一定誤以為樓令為了逃命跳車,認定樓令就是個膽小如鼠的人,想要嘲笑才有這麼一出。 其實,壓根就是這名楚軍的軍官看錯了。 當時樓令剛穿越過來滿腦子暈乎乎,不是樓令自己要跳車,完全是樓令的族人擔心馳騁過程車輛損壞會被壓死,以至於車輪斷裂之前那名族人將樓令給推下車。 樓令真的向前,現場的人止住笑聲。 楚國軍官等樓令接近三米內,一點動手的意圖都不見,一臉詫異地問道:“你年紀這麼小就上戰場,家裡的大人呢?” 當然了,原話不是現代的白話文,講的也是楚國的方言。 樓令接受原身的記憶,會晉國話以及“雅言”兩種語言,根本聽不懂這名楚國軍官在說什麼。 剛才這位楚國軍官是用“雅言”喊話,輪到樓令真的上前換成楚國方言,不用有任何的懷疑,就是想捉弄捉弄的意思。 而“雅言”其實就是周王畿那邊的方言,也是當代貴族必學的一種語言。 樓令看到楚國軍官沒有動手的意思,訝異怎麼和原身對楚人的印象不一樣。 在原身的記憶中,大多數的楚人野蠻且不講理。 那麼,取代原身的樓令這是碰上一個另類了? 楚國軍官開始往懷裡掏,掏了一小會給掏出一塊玉,笑眯眯地朝樓令遞。 如果樓令沒有接受原身的記憶,會被楚國軍官的這一舉動搞得迷糊。 這裡要描述一下樓令的穿著和束髮款式。 在春秋時代,所有階級都有屬於自己的規矩,其中包括穿著打扮。 樓令的原身是一名“上士”,由於家裡窮的關係只穿一套木甲,束髮卻是有戴“冠”,不像普通士兵只綁著布,或插著一根樹枝。 所謂木甲,真的就是木頭做的甲冑,防禦效能多少有些,只是真的寒酸。 有“冠”哪怕不是貴族也是準貴族,例如“士”這個階層。 樓令的“冠”是一塊豎起的木板。 楚國軍官明顯從樓令戴“冠”辨認出階級,遞出一塊玉就一個意思:俺要俘虜你! 戰場上抓俘虜為什麼要遞出一塊玉?因為現在講究的就是這麼一種規則。 這一塊玉可以是賠禮,也能是抵押物。 願意被俘就將玉接過來,事後家族進行贖身,可以視作是家族買了那塊玉,不用說付錢贖人那麼難聽。 如果家族不願意贖人?那塊玉就是勝利一方對作為特殊階層被俘者的賠禮,也是買斷被俘者的人生,可以想怎麼處置就那樣處置了。 所以,身份足夠又有條件的人,他們出征會帶上幾塊玉,不為其它別的,就是想俘虜幾個敵軍的準貴族或貴族玩玩。 接受原身記憶的樓令並不知道自己精確到幾歲,模模糊糊知道已經過了十幾年的春夏秋冬,最多不會超過十四歲。 無法精確自己幾歲在春秋時代並不離奇,除非是有大夫爵位家族的核心族人,要不然真的沒有人會幫忙記,也沒有資格知道什麼叫年、月、日,有哪些節日之類。 等普通人要有紀年的概念,要等到明太祖(朱元璋)大肆頒發年曆之後了。 至於時、分、秒?那是近現代之後的事情。 樓令必須說楚國軍官真會看人,猜得可真準。 原身家裡還真沒有了直系的男性長輩,祖父在“崤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27年)”戰死,父親於一年前家中病逝,家中只有女性長輩以及堂的兄、弟、姐、妹。 至於原身為什麼年紀不大就出徵?在這個“世祿世卿”的時代,講究的就是父死子繼。 另外,該時代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正規參戰人員,起碼要有“徒”、“士”、“大夫”的身份,普通人是沒有資格進入正規編制參戰的。 有資格參戰的人,他們享受著階級帶來的特權和福利,同時也要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如果得到徵召不納賦……,也就是參戰,小的處罰是記過,大的處罰是革除特權身份再收回封地。 同時,參戰之後等於用納賦來抵消交稅,西方稱之為血稅。 因此能夠參戰的話,沒有人會放棄,一來是保住特權,再來是可以免稅。最為現實是還有立功的機會,立功了可以升爵,或許還能得到封地的賞賜。 當然了,有那些特權和福利,參戰人員不止要自行武裝,後勤也是由自己來承擔,除非是遭遇極其特殊的情況,要不然國家一概不負責。 樓令才不會接過玉,只是抿著嘴直勾勾盯著楚國軍官看。 在楚國能夠當上軍官?以時代背景來論,要麼是楚國公族,不然就是某個被楚國滅掉的舊國公族或貴族的後裔。 因為現在的人基本比較顯老,成年之後著實無法單憑長相來猜測年紀,只是楚國軍官的年齡看著也不大,估計是剛剛行冠禮不久? 年輕人一般比較氣盛,楚國軍官被樓令一直盯著看就惱了,換成“雅言”數落樓令不知好歹。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