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不能白長了個腦袋 (第1/1頁)
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眾人拿來的工具種類並不少,只是他們拿來的工具看上去非常簡陋,並且大多就是純木頭或竹子,不帶任何的金屬。 懂得一點常識的人都能夠明白一點,像是鎬子、鏟子、等工具不帶金屬的話,幹起活來幾乎就不存在什麼效率。 要是樓令沒有魂穿之前,看到工具根本叫不出名字。 事實上,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或一直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哪裡見識過太多工具,別說是古時候的一些農具了。 有人帶來了鐮。這玩意即便沒有見過實物,只要是正常人看一眼就明白乾什麼用的,純木的鐮只能用來割割雜草和麥子、穀子,堅韌一些的植物都割不動。 還有钁(jué),它最早出現商代,其實就是用來刨土的鎬,只不過並非現代鎬的造型。 另有疀(chā),看造型是用來挖土的工具,後來的鍬就是根據疀演化而來。 再來便是耰(yōu),光看造型跟鋤頭有些像,它是用來弄碎土塊以及平整田地用的。 現代人很習以為常的鋸子、砍刀之類,反正當前並未被髮明和創造出來,甚至連它們的發明者的魯班都還未出生。 樓令一臉呆滯地看著眾人手裡拿的工具。 眾人看著一臉呆滯的樓令。 那一刻樓令內心在狂喜,想的是:“既然那麼多工具還沒有被髮明出來,我豈不是可以成為它們的發明者,取代魯班來青史留名了?” 穿越嘛,誰還沒有一顆當名人的心? 其實,魯班不姓魯,並且不是魯氏,人家是公輸氏,名班。 “不對,想發明那些工具,我起碼要先掌握冶煉技術和鍛造技術,更不能缺了模具……”樓令越想頭越大。 人類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其實後者一直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之上,比如利用了前輩發明的造物,使用那些理論或是工具從而有了新的發明。 到了春秋時代,想要學冶煉的途徑太多,尤其是鐵已經出現,只不過當前的鐵因為雜質多的關係導致質量太差,並未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只有南方的楚國會打成鐵皮包在各種農具上。 “我回家的沿途,進入晉國地界之後看到不少露天煤,村子約一里外也有一處露天煤……” “煤好像不能直接拿來冶煉,需要洗煤再煉焦?” “根據當前的律法,只有一國之君擁有銅礦開採權,其餘礦產則是任由土地擁有者隨意開採?” 山西還能卻了煤?到現代都還有許多露天煤! 樓令回過神來發現大家都在看著自己,決定有空再琢磨,當務之急是帶人去砍伐竹子。 過來的人並未有攜帶利器,樓令只好回屋去找來斧頭。 當前沒有鋸子和砍刀,為什麼有斧頭?因為斧頭在石器時代已經被髮明出來,只不過是部件從磨得鋒利的石頭演變成為青銅罷了。 老樓家還有斧頭,其餘人並不是沒有資格擁有,它們弄不來足夠的青銅去打一把斧頭而已。 在樓令撤離戰場之前,夥同其餘敗兵收集了一些戈的部件,當時就是抱著撿錢的心理去幹,回來之後被丟在了屋裡。 那些東西當然屬於戰利品,換作需要去都城進行解散,按照程式是需要上繳,最後能得到多少全憑上面那些人的良心。 因為沒有解散的儀式,大軍來了個原地解散,戰利品也就全被樓令帶回了村子。 那麼,樓令需要跟隨同出征的人分潤戰利品嗎?講道理就是可分可不分,原因是整個村子都是樓令的財產,包括但不限制於土地、房屋等等,乃至於村子裡的所有人都是樓令財產的一部分。 樓令當然有心分戰利品,只是暫時沒來得及,更清楚稍微意思意思就成了,不到時候講公平公正那一套。 “出發!” 一夥人直奔竹林而去。 由於並不遠的關係,他們只走了幾分鐘就來到竹林,沿途經過的地方都是荒地。 村子邊上的竹林很大,原身缺乏相關的知識很難去計算出佔地面積,樓令暫時沒有空來管竹林有多大。 “挑有年份的竹子砍,輪流來砍。誰累了就休息,換人上。”樓令示範地砍了一棵竹子,弄得一身汗才教會幾個人該怎麼砍。 既然斧頭的數量不夠,怎麼不挖?這是何不食肉糜的一種體現了。 哪怕是沒有長成的竹子,根的深度起碼也是一米以上。 有年份的竹子,它們根的深度可以達到兩米。 竹子的根動輒在地下一兩米的深度,並且竹子很喜歡湊堆生長,哪怕有很好的工具挖起來都異常困難和麻煩,就問問用全木頭的工具怎麼挖!? 樓令帶著另外一些人到處找竹筍,找到合適的竹筍就挖出來。 “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樓令腦子裡突然出現這麼一句詩。 別誤會,不是樓令搞創作,更沒有當文抄公。 那是《詩經.大雅.蕩之什》的《韓奕》其中一句。 在很早之前,人們已經發現竹筍可以吃,只是煮法肯定比不上現代花樣多。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