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2/4頁)
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安南省太平洋海軍的,這艘船名叫“蘭州號”,排水量約為255oo噸,是一艘重型巡洋艦,是安南省的第二代新型重型巡洋艦,被安南省定為“城市級”,與第一代的重型巡洋艦相比,現在的這一款艦艇度更快,裝甲更厚,火力也更加的猛烈,它也是安南省眾多的主力艦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聽說只太平洋海軍就有同型別的戰艦11艘,其他的比這大的戰艦還有不少,以後你就會見到了,今天他們只是在進行例行的檢查而已,聽了這位老船長的一番話,少校先生腦袋都有點呆住了,還有比這更大的戰艦?上帝啊!那樣的戰艦會有多大?上千米長麼?海曼少校一時陷入了沉思,就連船長走掉都沒有現。
由於安南省一貫的重視海軍的展,所以到目前為止,海軍的數量和裝備一直都處於不斷的更新之中,而且因為有蕭智等人帶來的資料,所以從一開始,安南省的海軍起點就要高很多,在一開始的時候,安南省規定:排水量一萬五千噸以上,主炮口徑在3o5毫米以上的戰艦,統稱為“中華級”,也就是定義中“戰列艦”。排水量在一萬五千噸以下,但在六千噸以上的,主炮口徑小於3o5毫米但是大於291毫米的,統稱為“長江級”,被定義為“重型巡洋艦”,所有排水量在六千噸以下,或者是主炮口徑小於291毫米的戰艦,安南省都稱作輕巡洋艦,但是,隨著海軍的要求越來越高,戰艦的噸位也就越來越大,一些重型巡洋艦的口徑和噸位已經接近了“中華級”的規定數量,這就使得安南省不得不對原來的條款作出修改,將原來的“長江級”變更為輕型巡洋艦的級別,在“長江級”和“中華級”之間又加入了一個“城市級”,規定:排水量在一萬噸以下的,主炮口徑291毫米(不含)但大於127毫米,統稱為輕型巡洋艦,排水量在一萬噸以上,但是在三萬噸以下的,主炮口徑大於291毫米小於356毫米(不含)的統稱為重型巡洋艦,也就是“城市級”,排水量在三萬噸以上,主炮口徑在356毫米以上,安南省統稱為戰列艦,也就是“中華級”主力戰艦,此外,還有其他輔助艦隻的級別分類。
這種分級別的變更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擴軍,因為透過這種分類,安南省的主力艦的數量就變少了,很多原來的“中華級”戰艦都變成“城市級”,而現有的“城市級”則變成“長江級”,為了完成規定的主力戰艦的噸位,海軍就必須建造新的主力戰艦,無形中海軍的規模擴大了不少,這也算是海軍的一種變相擴軍之路吧。當然這種擴軍也是有好處的,比如在登陸作戰中,海軍的護航就就使得劉永福很滿意,同時,海軍在灘頭登陸中也給了陸軍不少的幫助,尤其是大口徑艦炮的火力支援,更使得劉永福高興不已。
1896年6月11號,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海上登陸作戰在廣東的沿海登陸,第一支登陸的部隊是安南省陸軍第四師,他的登陸地點在湛江,主要任務是圍殲現在仍然駐紮在雷州府的廣東新軍一鎮,消滅這個廣東境內最強的軍事力量,為攻取廣州創造條件,因為是登陸的第一戰,所以安南省也作了充分的準備,早在很久以前,安南省的情報部門就詳細地繪製了登陸地點的各種地圖和水文資料,同時,對這些地區的駐軍及人口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為了登陸的方便,情報部門還專門在這些地區秘密展了一批人,以便在登陸時作為嚮導和內應,這些都大大提高了登陸的成功係數。
6月11號早上十點,登陸湛江的船隊先到達了目的地――湛江東面的乾塘鎮,這裡距離湛江不過十幾公里,而且灘頭開闊,沒有什麼阻礙物,鎮裡只有幾十個民團防守,利於登陸的進行,登陸從上午十點十五分開始,同原來設想的一樣,登陸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整個登陸過程中,第四師始終沒有遇到清軍的任何阻擊,到下午三時,第四師的大部分人員都已經成功登陸,除了重武器外,所有的裝備都上了岸,而第四師的前鋒部隊早已經繞過了龍王灣,逼近了湛江,在距離湛江不到4公里官湖和黃坭兩村駐紮監視,隨著登陸人員和武器裝備的越來越多,整個登陸場的面積也不斷的擴大,到下午5時左右,隨著最後一門火炮的登陸,整個登陸行動完畢,在稍作休整後,大部隊隨即向湛江進,根據情報顯示,在湛江有清軍駐紮的一個營約5oo人的兵力,之所以先頭部隊沒有進攻,就怕嚇跑他們,如果跑到廣東新軍那裡就麻煩了,第四師可是想打廣東新軍一個偷襲呢,如果過早的讓他們知道,第四師再去打的話,傷亡就要大的多了,那樣的買賣可就不划算了,第四師可不幹。
大部隊陸續到達了官湖和黃坭,天也漸漸的黑了下來,在嚮導的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