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用清水將其漂洗乾淨,晾乾後黃斑便已除去。”
“還有紙質收藏品染上了藍色墨水,可將漂白粉和小蘇打以相同的比例溶於水中,然後將紙質藏品放入,浸泡片刻後藍墨跡即可除去。有折皺缺陷的紙質收藏品,可放入清水中浸泡15至20分鐘後撈起,用吸水紙吸乾其表面水分,再將其夾入書籍中壓幹即可。”
“紙質收藏品一旦沾有油漬時,可用棉花球蘸些汽油或酒精,將其輕輕擦拭,即可除去油漬。沾有蠟跡的紙質收藏品,可將其放在兩張吸水紙之間,用熨斗在上面熨一下,即可將蠟跡除去。”
老戴正色道:“不光是你想搞這門生意,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直至今日,一些國家的情報人員特別是經濟情報人員,相繼對宣紙產地進行過探訪,千方百計地蒐集宣紙生產技藝的情報,企圖進行仿製,以假亂真,便獲取高額經濟利益。”
二戰日本利用侵略中國的機會,多次派遣特務深入皖南,蒐集了一些涇縣的青檀樹籽,運回日本精心種植,因氣候、土質等條件不盡相同,所以生長出來的檀皮質量低劣,用之製造不出高質量的宣紙,潤墨性差。
新中國建立後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門未開啟,外國人無法進入宣紙產區對宣紙技藝進行竊取,有關國家只能在祖國大陸和香港等地購買宣紙,然後用現代科學手段化驗出了宣紙所含的各種成分,然後競相仿製。
改革開放之初,日本人藉著我國地方官員和民眾熱情迎接外賓,毫無商業保密頭腦的機會,去涇縣“參觀考察”,官員和工廠負責及技術人員陪同參觀,每一道製作工藝詳細講解,從而日本人輕而易舉獲取了宣紙製造的整個流程,以及“紙藥”的配方。國寶流失,讓人扼腕嘆息。(未完待續。)
第376章 大舉反擊
“哦?竟然有這種事?”
吳天緣吃驚著,小日本竟然早就打起咱們宣紙的主意了?
老戴氣憤道:“日本人做出宣紙產品後,宣稱中國宣紙第一、日本宣紙第二,但日本產的宣紙卻是全球銷量最大的,日本為何宣稱日本宣紙品質不如中國宣紙呢?
“第一、涇縣當地的水源、檀樹和連陽稻、二麻稈等稻草是製造宣紙流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氣候、土壤等各原因,這很難複製。”
“第二、宣紙製造所需要的手工藝,是經過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直到今天,宣紙的核心流程依然是手工業生產。所需的人才,只能透過長期的勞作實習和手把手傳授來培養。日本人偷竊了宣紙生產的全過程,搞到了“紙藥”的秘方,甚至把宣紙、漿料和泉水的化學成分全部分析得一清二楚,卻依然無法生產出與涇縣宣紙相當的產品。”
“第三、就是人文社會屏障,這主要是涇縣宣紙經過長期的使用檢驗,人們已經形成了深厚的心理認同,只有涇縣的宣紙才是正宗宣紙,已經成為人們共識。”
“這樣更好,小日本不要臉在前,我下一步就算是反擊!”
吳天緣點點頭,天緣堂既然要搞文房四寶,那就要弄最頂級的精品,用它們賺外國人的錢。
“最後就是硯臺,這個你不陌生,我記得你拍賣過紀曉嵐的紫雲硯吧?”
老戴最後才拿出幾方古硯,笑道:“說是文房四寶,現在最受到追捧的應該還是硯臺,其他三個不是專業人士一般不玩。”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取材於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被譽為“群硯之首”。
“歙硯,產於江西婺源,安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龍尾硯為優。特點是色如碧雲,聲如金石,溼潤如玉,墨巒浮豔。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幹,滌之立淨。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洮硯,產於甘肅藏族自治州佑潭縣,古稱洮州。特點是石質碧綠,整潔如玉,條紋似雲彩,貯墨不變質,十多天不幹涸。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復了生產。”
“澄泥硯,最早產于山西絳州,其孕於漢,興於唐,盛於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玫瑰紫、蝦頭紅、硃砂紅等顏色為珍品。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製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
老戴小心翼翼拿出一方古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