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4頁)
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建築物以及這個空間的外圍是一個龐大的排水水利工程。秦陵南部是山洪經常爆發的區域,多層的地下潛水時刻威脅著地宮的安全,何況《史記》中明明白白地寫著秦陵是“穿三泉”而建的。幸好這次物探資料表明地宮的墓室尚未坍塌,也沒有進水。而所向披靡的洛陽鏟有力地穿過歷史塵埃,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這要歸功於一套地下的大型水利工程。
秦陵地區的地層中存在有多層自東南向西北流動的地下潛水。因此在地宮修築過程中遇到的最大一個困難,就是當下挖至潛水層以後如何排導多層的地下水,而且還要考慮地宮建成後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統,讓所有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也讓全世界所有的工程專家都歎為觀止。聯想到同時代都江堰、靈渠等同樣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對秦帝國建設者的高超智慧欽佩不已。
這組地下阻排水系統隨陵園的自然地勢而精心佈設,可以看出當年的設計者和施工者,對陵區地質狀況的瞭解已達到相當程度,並具備極為高超的測量技術。將近繞陵一週的阻排水渠,環行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渠底的水平掌握需要測量得非常精確。勘探表明阻排水渠的底面高差在1米左右,這樣則保證了渠中的水能夠按照設計意圖流向一處,排出陵園。後來選用青膏泥作為前段下層的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層之厚,確乎超出想象。僅此一個秦陵地下阻排水系統,就足以充分說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已臻化境。
這一系統的功效讓人十分滿意。地宮的建成本身就說明了排水系統的成功。而阻水系統,更是經歷了2200多年的時間檢驗。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電場法和核磁共振法測出,在所推斷的墓室和地宮範圍內為不含水區,而阻排水渠外側(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為含水區,從而證實這個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
與之呼應的是地上排水系統。在陵園內不論是牆腳樓旁、封土周圍,均列有整齊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縱橫交錯的地表排水設施。它們能將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勢低窪處,並引向陵園外。陵園外的防水工程乃是驪山山麓前築就的防洪大堤,以防範源自山間的洪水對陵園的破壞,時至今日它依然高高隆出地面,長久以來被當地人稱為“五嶺”。
感嘆完龐大的地下建築和複雜的排水水利工程以後,我朝著眼前的宮殿內部走去……
第七十一章 秦始皇陵的探險(下)
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裡,機關陷阱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水銀造的百川江海和土石機弩,高濃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體吸入,輕則肌肉癱瘓、精神失常,重則一命嗚呼。憑藉重重繁多的機關陷阱和強弓弩箭,秦陵地宮才阻擋著盜墓之徒的入侵,得以在兩千年後依然完好無損。可這麼多的機關陷阱,對我這樣的“怪物”來說,也還是沒有用處的。憑藉著法術和魔法,這些都是小意思。
進入那地下宮殿以後,我首先就總算見識到了,史料中記載的秦陵地宮裡水銀造的“百川江河大海”。而且,不知道靠著什麼動力,那水銀的“百川江河大海”,還能自行流動。水銀的百川江海,不僅讓地宮中富麗堂皇,還有效地防腐防盜,還有極強的象徵意義,可謂是一舉多得。真佩服當年秦始皇和這陵墓設計者的構思。
不僅這樣,整個宮殿裡,天花板上、牆壁上,到處都是鑲嵌了大大小小的夜明珠,照得整個地下宮殿,和外面世界的白晝一樣。我靠~!這也太多的夜明珠了吧?上次我和小青,在那裡遇到的那個夜明珠,與這些夜明珠相比,就是垃圾一個。難道就是因為秦始皇把天下的絕大部分夜明珠,都弄到了他的地下宮殿裡來,才造成這種夜明珠,到了現在社會,就成了傳說中的寶物了?我想恐怕就是這樣。
透過跨越那些水銀“百川江河大海”的大小橋樑,我終於來到了地下宮殿的最中間,也是整個秦始皇陵墓的核心——安放秦始皇棺木的所在。
那是一個高有五米左右,面積大約一百多平方米的石室。可石室的地面並不是石質地面,而又是水銀灌注的大水池。水池的中央,有一個高出水銀水面一米的石臺,上面正端放著一個長兩米,寬一米,高一米的,全部由黃金打造的棺材。
這就是秦始皇的棺材?用黃金打造棺材,如同史書記載、民間傳說中的一樣,果然是秦始皇的性格。我喜歡!
看到秦始皇的棺材,我已經迫不及待的跑了過去。本來因為那黃金棺材所在的石臺,是在這個水銀大水池的中央,要想從我剛才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