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們只要訂閱一章就能看到那麼多的“金句”。而且真的不看也無所謂來著。
我真正的病友們啊,這章感覺如何,該不該打賞呢?如果大家捧場,那慕容週末加更一章。
這周開始週五第二章換在六點更新。
第一百六十二章 有錢啦 (四千字大章節。祝大家週末快樂!)
筆者宣告:我真不知道qq閱讀和蘋果的病友們看不到作者感言,所以把那些“空白”在作品相關裡面重發了一遍。
為了向這些病友表達歉意,那麼就發一個兩章合併的大章節。
…………………………
本章副標題:會花錢的大師很忙
區區凡人怎能抵擋可以和《希瑞經》相媲美的麻將牌呢。
我們的袁大師懷疑這四位外國朋友智商太低不能領悟“蘊含著賽里斯古老智慧的遊戲”的奧妙,特意教給他們最簡單的“港督(滬語中的傻瓜)麻將”。
這種麻將只能胡“清(清或者風一色)混(混一色)碰(碰碰胡)”外加亂風向(不看牌型只要湊齊十四張風牌就能胡牌)這四種牌型,後來“清混碰”麻將的英文名稱是“basic mahjong(基礎麻將)”。
不愧叫做“港督麻將”和“基礎麻將”,“清混碰”確實簡單易學還很容易計算番數,沒多少功夫這四位老外就打得像模像樣了。等他們學會之後,四個老外就像第一次得到玩具的孩子那樣興致勃發,這一打就從下午打到了午夜。
為什麼就算沒有我們的袁大師麻將牌都能風靡美國呢?
這就不得不介紹一下西方最流行的撲克遊戲,惠斯特牌戲。其實原始的惠斯特和後世中國人打的四十分非常相像,同樣是四個人分成兩對來對抗,開局前可把一種花色定為王牌,任何一張王牌都可贏過其他花色的任何一張牌。兩方都以贏墩為目的。不過比起四十分,惠斯特沒有大小皇,莊家也沒有底牌可以換。
在惠斯特牌戲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惠斯特橋牌,競叫橋牌和現代流行的定約橋牌。
好了,只要是打過任意一種型別的麻將和四十分,就能明白為什麼麻將更好玩了。比起麻將,這種四人撲克遊戲規則顯得太過呆板,也太需要對家的配合,當然還更費腦子。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袁大師的那條時間線上,美利堅和全世界的麻將熱潮最後消退了呢?
答案再明顯不過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來了啊。
到了三十年代後期,西方國家的人民都很忙的好伐。男的上戰場,女的進工廠,老的下地幹農活,小盆友們不是參加童子軍或者希特勒青年團,那就是在為國家撿廢銅爛鐵。
誰還有這個美國時間打麻將?
好不容易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大家終於有了空閒時間,這個時候電視開始普及了……
不過最關鍵的一個因素還是推廣不力。更確切地說,麻將運動還不夠商業化。
美國出現的那些麻將組織都是業餘愛好者為了找搭子而建立的俱樂部,這些非營利性質的小俱樂部沒有這個動力也沒有這個能力,把麻將運動推上商業化的軌道。
某些國家和某些地區確實舉辦過一些比賽,不過規模不大影響力更小,所以麻將運動在這一陣熱潮之後就銷聲匿跡了。
幸好,這條時間線上有袁燕倏這位穿越者,情況自然就大大地不同了。
尤其是對英國人民來說,他們真的應該好好地感謝我們的袁大師。
等到第三帝國實施“海獅計劃”,德意志雄鷹飛臨倫敦上空的時候,英國的紳士和淑女們驚喜地發現他們仍能上麻將俱樂部打麻將。因為那些俱樂部都建在地下。這當然是某位“先知”的主意咯。
為了激勵英國人民的鬥志,在此期間英國政府還以喬治六世的名義舉辦了第一屆“國王杯”麻將大賽。“國王杯”日後會更名為“女王杯”,還會成為麻將四大公開賽之一。
凌晨時分,袁燕倏送走了自己的朋友們,在這套連傢俱都已經配齊的豪華公寓裡面睡了一覺。
不過第二天他很早就起床了,18點的體質意味著他每天打個盹就夠了,而且他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呢。
1920年11月19日9點鐘,我們的袁大師走進書房。他仔細地關上門拉上窗簾,這才坐到了書桌前。
“大師球,出來吧!”
老子總算可以大抄特抄了啊啊啊!!!
我的b幣現在都十萬出頭了,有了18點的體質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