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比方吧,有兩個人a和b:a有九個饅頭,b只有一個饅頭,他們胃口一樣地吃五個饅頭正正好。按照邊際效用理論,a多出來的四個饅頭對他而言只有很小的邊際效用,反之,對b來說很大。
因此同樣是十個饅頭,a九個b一個饅頭的邊際效用總和,肯定要小於a、b每人各五個饅頭的邊際效用總和。
如果要達成兩人最大邊際效用的“均衡”,就要讓a分四個饅頭給b。a當然是不願意的了。那麼這個時候引入一個只有兩個饅頭的c,讓他們三個實行民主制決策和投票,猜猜結果是什麼?
沒錯,abc會均分這十二個饅頭,每人四個,這樣總的邊際效用確實就最大化了,達成了“均衡”。
可想而知,一個社會總是饅頭少的窮人多,饅頭多的富人少。按照邊際效用理論當中的“均衡”原則制定經濟政策,那麼在一人一票原則的民主社會肯定會發生“多數人的暴政”。
因此維賽爾的理論是非常滴危險,一不小心就會滑入極端平均主義的泥沼。不過不管怎樣,袁燕倏還是要和這位三巨頭中碩果僅存的大師拉拉關係。
當然啦,我們的袁大師肯定是不會錯過米塞斯的啦。而當這位正主讀到《socialism》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本書比他正在構思的那一本還要完善,不過有的地方也顯得十分“怪異”。
反正袁燕倏一口氣往維也納大學寄了二十本。就連“蝙蝠”熊彼特和現年才22歲的哈耶克,他都給寄了一本。
有人問啦,他為什麼這麼關注奧地利學派,為什麼不自成一派呢?
…………………
水個萬把字容易,縮成一章難啊。
當然慕容水平有限精力也有限,還請各位病友不吝賜教。
不喜歡看這個病友們放心,下一章是大師大雜燴,不會再像這一章詳細介紹他們的理論了,忍忍就過去了。
第十一章 大師們 下
本章副標題:有時候思想在未成熟之前,就會從樹上掉下來。
……………………
至於我們的袁大師為什麼不自成一派呢?
實際上,不管是搞自然科學,還是搞社會科學,搞科學的終究還是人類,所以科學家們其實也很搞的。而且由於他們的智商要比一般人高,搞起來也比一般人更搞。
當然啦,雖然他們**,他們偷情,他們搞基,他們是蘿莉控,他們有私生子,他們黨同伐異,他們不擇手段,他們沽名釣譽,他們趨炎附勢……但是能出成果的科學家那就是好的科學家。
搞自然科學那都要拉幫結派了,何況搞社會科學。
作為社會科學中的經濟學家,就讀於nyu的袁燕倏沒有拿得出手的師承,自然也就沒了同門師兄弟,他也不願意浪費時間跑到劍橋大學和維也納大學再去唸個phd。。因此在這方面就有了先天的弱勢。
他目前也沒有為他搖旗吶喊的弟子,如果不去抱奧地利學派這根大腿,那就要單打獨鬥了。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大師需要無數人幫。何況奧地利學派當中很多人會在二戰時期來美國,先結個善緣也好啊。
對了,袁燕倏還給哈耶克的表哥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寄了一本。雖說這位老兄現在正在奧地利南部山區“支教”,以後是搞語言學和邏輯學的大哲學家,和經濟學根本沒有關係。但是這位小鬍子的中學同學實在太因吹斯聽了,他既然趕上了,一定要認識認識。
維特根斯坦當完小學老師之後,進了一家修道院當園丁。他的妹妹實在太擔心他的精神狀態了,於是邀請他為自己設計房屋,這間宅子後來成了保加利亞使館,於是他還有一個建築師的頭銜。日後他會成為三一學院的哲學教授,可是他認為教授哲學是一份“荒謬的職業”,就辭職了。
而袁大師在自己所有的信上,第一句都是這位金句家的一句金句:有時候思想在未成熟之前,就會從樹上掉下來。
袁燕倏這倒也不是謙虛,因為他要結識的物件們那可都是真正的大師。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肯定是要寄一本的,這老傢伙沒幾年好活了,再不認識那就要到另外一個世界認識了。
此君把經濟學從政治學和歷史學的附屬地位解放出來,使其成為一門真正獨立學科,在他的影響之下劍橋大學第一個設立經濟學系。就這點而言他可以說是經濟學界的首席功臣,“經濟學騎士”這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