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制定《魏律》是刷聲望的妙計,倘若是勳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這件事上,從而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對政敵的防範,是復頂多也就發幾句牢騷而已,他會與桓範一起拾遺補闕,幫忙父親堵上種種漏洞。然而是勳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上班批示某些不得不由他決斷的公文,以及開會制定《魏律》外,卻偏偏還勻出將近五分之一的精力,在關注另外一件事情——一件是復覺得毫無意義,僅僅出於個人興趣的事情。
什麼事情呢?說白了,是勳在“搞科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為萬世不易之箴言也,是勳早在篡改經學要義的時候,就嘗試著向士人闡述和灌輸這一理念,並最終編纂完成了《物理初言》。然而思想改造工作從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況且人的思想總是跟隨著時代而進步的,當生產力還達不到某種規模,社會模式尚未上升到某一階段的時候,願意和能夠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人總是寥寥無幾。而就算是勳利用自己的名望,再用儒家學說來包裝,真能把新觀念灌輸進部分人的思想中去的話,那也大多是些年輕人,要等他們成長起來,併為此而付出一定努力,還不知道得是猴年馬月哪。
是勳有點兒等不及了,身旁親朋故舊的陸續辭世,終於使他體味到了時光流逝之速,在這個醫學落後的年代,估計自己也沒有足夠長的壽命可以期待。所以很多事情,倘若不先親手搭建起雛形來,恐怕將最終沉埋於歷史的塵埃當中,未來的人們只能從故紙堆中發現:原來中國早就有了超前的科學思想了啊,只是從未被人重視過……
尤其在這一方面,是勳幾乎無人可用。漢魏時代,中國人尤其是統治階級對於技術的進步還不象後世那般排斥,那麼故步自封,甚至直接斥之為“奇技淫巧”;但對於士大夫來說,技術雖然重要,終非本業,只是額外的興趣罷了。就好比後世的孩子,若有文學、美術、棋類、體育方面的興趣,家長不會當面斥責,但——學生的本業是升學啊,考試不考的玩意兒你那麼上心幹嘛?就算逼著孩子去上各種興趣班,甚至參加奧數競賽,那也是為了考試加分而已,而不是真想讓孩子將來當藝術家、運動員或者數學家……
所以若讓諸葛亮、趙爽、馬鈞他們放棄得來不易的官位,********搞科學研究,那是相當不現實的。可是別處又哪兒去找在野的科技人才呢?無奈之下,是勳只好捲起袖子來親歷親為……(未完待續。)
第二十章、大科學院
是勳前一世只是個普通文科生而已,數理化程度不說一榻糊塗,也都將將及格的水平,具體科技樹該怎麼攀,他也就勉強記得《文明》裡的模式了……可是終究曾經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別說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就連小時候讀過的《十萬個未什麼》,就能秒殺這年月的所有博物學者。
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其後兩千年曆史發展尤其是社會形態發展的基本軌跡,他明白自己和時代的侷限性究竟何在,從何處可以嘗試去打破一個缺口,從而給中國埋下重視科學技術的種子。前世也讀過不少穿越小說,主角仗著自己的理工功底,穿到古代就打鐵鍊鋼、造槍造炮,其實那都是扯淡的事情。想想《臨高啟明》吧,五百人籌謀經年,積攢了大批物資,然後一起穿到已經產生了工業時代萌芽的十七世紀,這五百人裡起碼有四成是純技術人員,就這樣還折騰了六七年才把科技樹攀到二十世紀初……再說了,這書發展過程中也不是純然不開金手指啊。如今就想靠他是某一個把中國引領進新的時代,那不是痴人說夢嗎?
是勳知道,要想播撒科學的種子,吸引更多有志發展者相助,兩個前提必不可少:一,就是農業生產先有了很大進步,在食糧方面有了一定富裕——倘若連肚子都還吃不飽,誰還有心思去發展工業?工業技術又不一定能夠快速反哺農業啊。二,初期科研要具備直觀的功利性——科研是吞金巨獸,先不說沒收益就拉不住投資夥伴。光說研究無法儘快轉化為金錢的話。連他本人都未必撐得下來。
故此先從農業為其發端。這時代本就是一個重農的社會。推進農業發展自屬政治正確,不會招致任何反對的聲音,是勳在主掌中書之後,也方便調動全國的力量來提高生產水平。
漢代即曾設大司農為負責農業生產的最高行政長官,舉凡搜粟都尉、候農令、守農令、勸農掾等等,圍著農業打轉的官吏一抓一大把。但問題是這些官員的主業往往只是收稅,助農、勸農是附加在稅收上的次等職能——比方說當鄭玄做大司農的時候,他的職務就更接近於後世的財政部長而非農業部長。是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