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堯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見手術檯,只能看見移動的腳步,兩個老人還為那唯一的縫隙爭搶。
終於聽見產房裡孩子響亮的一聲哭,李景娘樓著改改娘喜極而泣,葉西的熱淚也滾滾而下。
護士抱出孩子,報告是個大胖小子,李景娘和改改娘又哭又笑的護著孩子往嬰兒室走,嬰兒室又不讓她們進去,兩個老人就眼巴巴的站在在嬰兒室外張望。
待李景從手術室出來,便有個人出院了,李景也終於有了一張單獨的病床。
葉西領著改改娘回家做雞湯,留下李景娘守著李景。
李景疲乏的入睡了。
孩子取名葉徵,他一出生就幾乎沒有離開過懷抱。
李景娘和改改娘回家去後,又來了孩子的一個唐表姐和一個李表姐,都是來看護小寶寶葉徵的。
李景成了專職媽媽。
葉西的腦震盪後遺症一時難以恢復,沒法出去做事,一邊在家療養,一邊也協助看護兒子,一個孩子四個人圍著轉,除非孩子睡著了,總有人抱著葉徵。一旦葉徵哭鬧,葉西就抱他在懷裡,一面抖動,一面讓他聽貝多芬、莫扎特……。
李景手不離針線,給寶寶做不完小鞋呀,小褲子,小衣服呀,她是專門進過縫紉學習班的,靈巧的雙手做出的活來本來就很精緻,稍有她不如意的地方,就拆了另作,小衣服,小褲子,小襖,小背心,小領帶,小馬甲,小披風,小斗篷。小被子,小褥子……天天都有做不完的活。
更為講究的是,小褥子,小棉褲,一旦尿了,她都要拆開了單洗面料,那個年代,沒有尿不溼,孩子哪有不尿褲子的?一般的人家都是將棉褲棉襖直接泡進水裡洗洗,烤乾了再給孩子穿就行了。
李景嫌那樣洗後,棉花沾水了就不蓬鬆了,不柔軟了,洗一次棉褲她拆開一次,先取出棉胎來單洗面料,孩子天天都要尿溼棉褲,天天都見她在拆棉褲、拆棉襖、拆褥子被子,幸好她做出來的棉褲棉襖一件又一件的,總有得換。
她給孩子編織的絨線、毛線織品一件又一件,見到了一種款式就織一件。買來各種編織的書,揀那新穎的款式織了一款又一款,即使她再生十個孩子,都是穿不過來。
更加細心的是,孩子學走路了,鞋底哪有不沾土的?鞋底髒了一點李景都得給換上一雙新的。
葉徵有唐表堂、李姐表姐輪換著抱著哄著,於是,李景便整天在忙她的針線活,洗洗涮涮,不得一點空閒。
孩子自然也養成了愛乾淨的習慣,鄰居家孩子在地上滾地上爬,一身土一臉髒,唯獨葉徵,臉和手啥時候都乾乾淨淨,衣服褲子一天換幾次,即使不髒,穿上半天李景也得給他換。
小葉徵也養成了愛乾淨的習慣,他要想在地上坐坐的話,自己也要用小手墊在小屁股下邊,不讓髒了褲子。
葉徵九個月就開始說話,一歲另兩個月就會照著卡通畫講小老鼠上街的故事了。剛兩歲,李景給他念舒克和貝塔、黑貓警長、葫蘆娃的卡通畫,孩子一邊看畫一邊聽,連聽三四遍後,李景要求孩子講講故事,葉徵小手指著圖畫,雖然不識字,竟然能一字不落的把媽媽給他念過的書上的文字背下來。
孩子有這樣好的記憶力,喜歡的李景不行。
李景相夫教子,不知疲倦。她沉浸在小日子的穩定安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