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堯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的焊接的工藝都出現了,組長朱富國和王漢光工程師一起研究的時候,都要叫上楊改改一起討論,往往楊改改的主意都還能解決問題,楊改改成了朱師傅的左膀右臂。
從礦山的採石場的筆架山,到生產廠區,直線五公里,以前的設計是索道運料,經過進一步勘查論證,索道運輸使用壽命短,運輸量滿足不了生產需要,為百年大計,設計改為高架輕軌運輸,焊接任務大而且工藝要求嚴格。特別是按照外方設計要求,鋼軌連線要採用新焊接工藝,不要說省建八公司沒有施工經驗,工程師們到附近的中鐵十八局去請教,那時候的鐵路建設的專業隊伍的工程師們,也缺乏實際的施工經驗。
哪裡會知道,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國的高鐵的鋼軌一律採用焊接連線,而且技術領先全世界,我們的先進高鐵技術,已經走出了國門。
但在那個時候,楊改改和她的師傅們,還是第一次應用這樣的工藝要求,大家都有畏難情緒。
下班回家,楊改改又和葉西一起鑽研開葉東給他們寄來的有關焊接的技術書籍,他們特別注意有關軌道焊接的論述,反覆琢磨,熟記於心。
第二天,改改上班就搞實驗,不光師傅們支援他,王漢光工程師也和他們一起琢磨,希望攻克難關。
為慎重起見,總公司還是高薪聘請了外方專家,來給他們辦技術培訓班。
待到培訓結業考核,只有七個合格,七個人中六個是有經驗的老個人,年輕人只有楊改改一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