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一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泰光二年二月二十日
正當所有的《雜誌》讀者正回味著上一刊刊載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並期待下面師徒如何打敗這個新出來的妖魔黃袍怪的情節時,一個名曰《新聞速報》的小報刊,突然爆出一個訊息。
《雜誌》下刊的“名人訪談錄”將會出現幾位大人物,一同接受《雜誌》的訪問。
而這幾個大人物究竟有多“大”?《新聞速報》發出的該篇稿子並無明言,只是隱晦的表示這幾人乃是朝中巨頭,近可通天的那種。
一石驚起千層浪,雖然報刊業界很多人質疑《新聞速報》這篇新聞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但更多的人還是選擇了相信?
畢竟這其中牽扯到了行業巨頭《雜誌》以及數位朝堂大佬,除非《新聞速報》不想混了,否則必然不會就這麼大的事信口開河,其敢發這篇稿子,肯定有依據在手。
故此,在確定了這篇新聞的可能性後,大小報刊紛紛出手,跟風刊導此事,一時間,許多關注《雜誌》的讀者百姓,都看到了這個訊息。
………
前文說過,京城報刊屆的新聞,雖絕大部分可信,但也不免會被一定程度的誇大,進而吸引讀者眼球。
《新聞速報》的這篇新聞,被京城各大小報跟風刊導之後,也是這般狀況。
大的報社還好說,畢竟注重名聲,新聞內容注重實際,開頭也多以“據知情人透露”或“有訊息得知”等模式來著筆,不肆意胡編亂造。
甚至有為人講究點的編輯,索性直接把訊息來源《新聞速報》也一併在新聞裡告知,而後讓讀者自己去分析真假,其刊本身只做個搬運,或是輕度評價引導。
而小報就不一樣了,為了銷量,直接將這該新聞“據為己有”,並在賦予幾個似乎、疑似、可能、也許等的模糊字眼後,直接將朝廷的一些大佬與該新聞牽扯到一起,引起讀者遐想。
當然,為了防止新聞所涉及的官員對此心中不喜,或者朝廷敏感,這些小報都不會直接書寫該官員名字職位,而是以姓氏和所在衙門大致指出該人。
有如刑部尚書曹達華,小報們如若提及到他,多以朝中曹姓大佬,或者刑部曹姓官員代替………
…………
事實上,這並不是小報獨有的辦法,而是整個京城報刊屆人盡皆知的潛規則。
除卻《雜誌》等寥寥數個背景深厚的報刊之外,其餘報刊釋出新聞時,能不用都儘量都書寫官員真名,以防落個誹謗朝臣的罪名。
以姓氏、衙門區分只是其中一個方法,除此之外,還有籍貫序齒之分,有時碰上些個性鮮明,具有顯著特徵,或者做了什麼知名事蹟的的官員,小報們也會以此來代替稱呼。
如兵部一位郎中,以年青時做了一首八喜詩而聞名,於是,當小報有需要提及他時,就稱呼他為八喜郎中,或者是寫出八喜詩的官員代稱。
再比如,有某位官員在當地籍貫很有代表性的話,也可以姓氏後面加籍貫州府代稱,如張濟陽,李合肥等等………
其實說起來,這就是個虛假的障眼法,蛋疼且不實用,但大環境如此,如果想平平安安的經營報社,就不得不遵守這些規則。
除非報社背後的東家是馬晉,可以一定程度的無視這些限制規定。
…………
書回正文,也正是因為這些小報們的推波助瀾,《雜誌》下一刊的名人訪談錄逐漸開始引起讀者們的注意。
《雜誌》自景康十九年七月初一開刊,至今已近七年,而名人訪談錄這個板塊,也跟著開辦了近七年。
從第一刊梅方開始,每一到兩刊,名人訪談錄都要採訪一個聞名京城的名人,甚至於後幾年,隨著《雜誌》銷量遍佈天下,名人訪談錄所訪問的物件也開始不僅限於京城一地,而是逐漸向整個大乾的知名人群中擴散。
在這近七年裡,參與名人訪談錄訪問的有名伶、豪商、大將軍、尚法家、詩人、神童、醫仙、文豪、江湖巨擎、佛門高僧、道家全真、甚至還有遠渡重洋而來大乾做生意的洋人。
不管三教九流,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是名人,且從未表示過不近朝廷的態度和言論,名人訪談錄都會予以採訪?
可以說,很多被採訪的人都憑藉著這個訪問,繼而名聲大噪,聞名天下,將自己的人氣地位推上一個新臺階。
同時,名人訪談錄也讓很多黎民百姓們,認識瞭解了大乾最頂尖一批名人的事蹟和想法,並從這些名人精英的事蹟想法中有所領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