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一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月二十二
將軍臺
馬府正房
從都察院散值,馬晉徑直返回家中,換了身衣服,讓下人把躺椅搬到院子裡。
馬晉躺在躺椅上,一邊吃著點心,一邊捧著一冊書稿看的津津有味。
而在他面前,以郭同、彭善為首十個評書學徒,也一人拿著一本《隋唐演義》,埋頭苦背。
只是那一臉的嚴肅。和馬晉的愜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評書說到底是一門語言藝術,最開始的說書先生說的書,就是把小說書面上的情節,或者聽來的故事,加以改造變化,然後以口語的描述的形式講出來。
後來慢慢發展,才形成了評書自己的體系。
馬晉記得,他前世曾在一個論壇上看過,一篇以前的評書老先生怎麼教徒弟的文章。
以前的評書學徒,幾歲就開始跟著師父,像是老郭,七八歲時就開始跟在高慶海高先生身邊學習評書。
七八歲的小孩兒,連字都認不全,該怎麼學?
跟著一旁聽著師父說書。
師父在書館說書時,這些學徒一旁聽,不管年紀多大,記不記的熟,先聽師父是怎麼說的書。
一邊聽,一邊往心裡記,記住先生的語氣變化,搭配動作,怎麼挖釦子,怎麼和底下的觀眾互動。
這一聽就是幾年,把先生的語氣段子都給記熟了,再配合臺下苦練多年的基本功。
評書藝人的基本功就是口舌利落,什麼繞口令,大貫口都得一氣呵成,半點磕巴不能打。
嗓門也得洪亮有勁,那個時候可沒有什麼話筒音響,全靠的一副肉嗓子,你要是說書聲音不夠大,後邊的客人聽不見,當場就得炸毛,砸你場子。
還有氣力得足,有時說書先生一說書就得說上一天,要是氣力不足,不得累死在臺上。
等這些基本功過了關,評書也記熟了,這才算剛入了門。
其實按這種演算法,馬晉也只是個半吊子,除了書記得熟,嘴皮子利落,其他的跟專業的評書藝人比還差得遠吶……
學藝其間,這些學徒也不是跟著師父白吃飯,得幫忙幹些打雜的活,比如給客人端茶倒水,打掃衛生之類的。
………
入了門之後,就可以上臺打磨鍛鍊,積累經驗了,師父該教的都已經教了,剩下的就靠自己,將學到的東西融會貫通。
而這全靠悟性,悟性好的,可能幾個月一年就能琢磨明白,一場演出,實力就能登上一個臺階,最後成名立萬。
悟性差的,也許三五年也咂摸不出裡面的道道,最終泯滅眾人,要不苦苦支撐,要不改行另尋他業。
從這一點來說,馬晉算是悟性不錯的,雖然他基本功一般,但他能將評書講的不錯,起碼能將客人吸引住。
而且馬晉進步很快,幾乎是每場演出下來,都會有一定的收穫,從這些看來,馬晉在這行裡還是有些靈性的。
……
現在輪到馬晉教徒弟,就沒用上面的那些方法了。
原因很簡單,速度太慢,成才率也低,更重要的是他太懶。
要是讓馬晉天天給這群猴崽子說書,而且一說就是好幾年,那還不如直接砍了他呢,然後馬晉就想了別的方法。
背書!
馬晉的評書和小說同出一門,相似度很高,那他就讓徒弟們先把隋唐這本小說通篇背下來,最起碼要做到對書中的情節爛熟於心。
背下來之後,就開始在馬晉面前表演,將書裡的情節口語化,等什麼馬晉覺得這個學徒能不忘詞,不磕巴,通順的說一段評書。
馬晉就準備開始將這個學徒放出去表演,讓他在臺上鍛鍊成才。
馬晉將這套方法稱之為以演代學,從實戰出發,要知道在舞臺上打磨出來的藝人,才是真正的好藝人。
……
當然,這也是因為大乾朝的觀眾們對評書知之甚少,容忍度也高,馬晉才敢這麼做的。
要是在前世,老熟客一聽就能聽出來,這是拿學徒糊弄事呢,脾氣好的能忍著聽一段,脾氣差點的,直接掀桌子鬧事,你還不能發脾氣。
因為人家花錢來聽書,你派學徒上去,不佔理。
……
聽著徒弟們滿口的程咬金、秦叔寶,馬晉舒服的喝一口熱茶,然後繼續看手裡的書稿。
寫是徐許早上送來的,說是前兩天剛收來的,他有些拿不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