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一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慈善一詞,是指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其有兩層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舉,即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是一種不附加要求的施捨。
後來又演變出一種慈善家的稱號,這是後世對一些熱心公益,經常參與慈善活動,並有突出貢獻的饒尊稱。
這些慈善家願意把自己所有的個人資源與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分享,其中包括金錢、財物、時間、愛心及器官捐贈等,受到大眾和社會的尊重。
與這些專業的慈善家一樣,有很多商人和公眾人物,為了提高自己的正面影響,也會積極參加慈善活動,塑**心形象。
而馬晉此番號稱捐出《雜誌》第一刊的所有利潤,除了慈善營銷,用以宣傳《雜誌》,也有效仿後世,提高自己的正面形象,擴大名望的意思。
………
慈善!
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是沒有的,是從後世根據外文翻譯過來的,古代那些熱於施粥,救濟窮苦的富商官員,也不叫慈善家,而是被老百姓稱為某某大善人。
男的稱善人,碰上女的就尊人家為女菩薩,不是豬八戒嘴裡的那個“女菩薩”,而是意為誇獎人家菩薩心腸,心地善良的意思。
頻施善舉,名望很高的善人,無論是民間還是朝廷都會對他厚待尊敬,若是其善舉浩大,朝廷會給出一定封賞。
而受其恩的老百姓,明事理、重恩德的會給其立上長生牌位,讓其受香火供養,有些大善人因為廣濟鄉鄰,在當地的威望極高,話甚至比父母官還管用。
且民間還盛傳,那些大善人生前因為功德甚大,死後還會被庭徵召為神,護佑一方,這個法馬晉在《封神》時還借鑑過。
………
施粥賑災,是古代大戶人家常有的事,舍微薄錢財,既能維持家族名聲,也能滿足自我道德滿足,順便交好鄉里,鞏固自家在當地的地位,一舉多得,何不樂哉。
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古人多迷信,對施善舉能積攢陰德這個法很信服,所以花錢買安心。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真心實意的好人,捨去大半家財廣施義舉,救濟百姓,是地地道道的慈悲心腸。
但這種人中,絕不包括馬晉。
………
馬晉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個好人,但也絕不是個頭上長瘡,腳底流膿的壞蛋,他就是普通的人。
即便善良,也會量力而行!
善事,自馬晉發家之後常做,甚至做的很多,自打他從兗州回京以後,也許是在兗州殺孽過多,馬晉為求心安,也為了搏個善名。
所以他一直吩咐府中,賙濟附近的窮苦人家,修建義莊、孤老院,出錢出力,從不含糊。
後同仁堂開店以來,也曾在馬晉的示意下舉行多次義診,免費發放藥材,遇到那些身患重病而家境貧寒的病人,也會酌情減少診金藥費。
這一年多下來,馬晉在這其上花費的銀兩,不下上萬兩之多,京城上下,能比得上他的,也不過十指之數,在京中頗有善名。
尤其是在原馬府,北城將軍臺附近的百姓中,馬晉常常被稱呼為馬大善人。
………
馬晉將《雜誌》第一刊的所有利潤捐出,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以《雜誌》之前放出的這麼多爆點,其勢頭已經堪稱恐怖。
不是馬晉胡吹大氣,他敢打賭,第一刊最少銷量二十萬,而且之後只要不是質量崩得太厲害,這個銷量資料會節節升高,即便日後有所降低,其資料也不會下降太多。
而如果《雜誌》勢頭穩固,時間長了,讀者粘稠度隨之增高,《雜誌》就成為了大乾標誌性刊物,起碼在京畿等地,影響力甚廣,也初步完成了馬晉的設想。
這個成績,已經大大的出乎了馬晉之前的預料。
在此之前,馬晉準備的《雜誌》發展策論是穩紮穩打,先期佔領報刊市場,然後憑藉《雜誌》優質內容慢慢擴大影響。
在他的預估中,第一刊銷量因為他的緣故應該會很高,保底十五萬,目標二十萬,只要能完成目標,也算打響鄰一炮。
但馬晉也有顧慮,他怕百姓們接受不了《雜誌》的模式,隨著每月兩刊,刊數的增多,及對連載的不適應和新鮮感消失,之後《雜誌》資料很可能會下降。
馬晉之前定下年底維持五萬銷量,其實是最壞打算,如果《雜誌》到年底是這個成績,雖不算失敗,但也離他的目標相差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