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一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距後世分析,佛教傳入華夏一般認為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道教比佛教晚了幾十年。
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
而本土道教為了爭取更多的信眾,與外來的佛教相杭衡,在樹立偶像、蓋廟建院和編寫經書典籍諸方面,都要與佛教見高低。
華夏在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力量是驚饒,道教自然也不例外,於是,樹立偶像,有些模彷彿教;闡明教義、編寫經書,也常常借用佛教內容和語言。當然,外入漢化聊佛教也借用一些中國傳統的語言,其中也有道教的東西。
南北隋唐後儒釋道三教逐漸合流,釋道間吸取對方的東西更多了,可以彼此取長補短、互通有無。
………
道教最初尊老子為祖師,以老子《道德經》五千文為經典,但後來道徒們覺得只老子一人不夠用了,比不三世佛氣派,
於是東晉葛洪又塑造了元始王(後稱元始尊),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位業圖》又將靈寶尊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尊。
後來在師道(既後來的正一道)的撮合下,師道與上清道和靈寶道三大道派將所分別信仰的最高神放在一塊共同參拜。
即是所謂的道家三清,玉清元始尊、上清靈寶尊、太清道德尊。
其中太清道德尊,就是人們熟悉的太上老君,但和後世廣為流傳的不同,道德尊雖仍為道家最高神之一,但卻屈尊第二把交椅,為首的是元始尊。
道教的宮觀大殿裡,元始尊居中,道德、靈寶二位分居左右,至於封神原著,估計是作者覺得老子睦家始祖,加以改編的。
………
道家的這些演變,別老道心裡門清,就是南雲也很清楚,但知道歸知道,作為道家信徒,教派先賢留下來的典籍,又豈能容其他人私下篡改,這是性格有些古板的南雲不能忍受的。
和他相比,老道平法的沒那麼看重古之例法了。
在老道看來,先賢留下來的教義典籍不也是為了教派立言傳道嗎,只要於己有利,不改教義本質,稍微改動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嘛。
當初他和師兄平武真人下山入京,不也依照先皇的傾向做出取捨了嗎,不然今日這青雲觀又如何成為這北方道家之首,和南方的龍虎山合稱南北二宗。
做事要靈活變通,不拘一格,哪能墨守陳規,死抱著古法一成不變,對此,老道心有見解。
………
南雲道人看《封神》就只抓住其和教義不合的地方大加批判,而老道卻從中看出這是個擴充道家影響的機會。
尤其是書中那個一氣化三清和以人立教成聖的情節,老道差點高聲叫好,自家怎麼沒想出這個點子呢。
以往他們傳播道家眾神,都是宣傳其化身凡間,降妖除魔,興雲佈雨,普渡眾生,雖然也是功德無量,但和馬晉這個比,未免格局太。
至於什麼三清跟腳不合古籍,在老頭看來根本不是事,盤古本就是地創始大神,一氣化三清也不算埋沒自家祖師。
再了,他道家典籍也有法元始乃是盤古精氣所化,這下好了,本來化作一人,如今成了哥仨,都是道家神仙,也沒必要分得太清楚………
老道想的很開………
……
而且老道又私下琢磨了一下,越發覺得可以從《封神》這本書做文章。
如果將其列入道家典籍,那麼可以引申出新的教義,如:人是地主角,而他們道家卻以人為本,代道行事,人教合一,比隔壁那個極樂世界早死早超生,境界高了好幾籌。
老道當年和師兄入京不足一年就深受先皇奉文帝的信任,立下青雲觀這麼大的家業。
除了他師兄平武真人修為高深,道法精湛,老道能根據先皇意志,改變教義思路迎合聖意,也佔有很大的功勞。
不然同樣的教義,憑什麼他們師兄弟最受崇道的奉文帝寵信,還不是抓住了客戶的要求,想其所想,供其所需,自然脫穎而出了嘛。
………
至於當初被別人質疑篡改教義,老道也振振有詞。
俗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對教義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誰也不能他脫離篡改,儒家還有荀、孟,人性善惡之爭呢。
老道的這個強詞奪理,如果當年在道家還引起波瀾的話,隨著老一輩全部逝去,青雲觀強勢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