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雜誌的觀點和內容都頗有可觀之處,心中一動,於是合上雜誌,看了看名字。
《asiaweek》,****?
不知道是哪個傳媒集團旗下的產品……
沈衝在屢次發表財經文章失敗後,曾經動過收購一本財經雜誌的心思,他最初看上的是《遠東經濟評論》,這家有三十多年曆史的雜誌,是公認的亞洲最有影響、最權威的國際性新聞政經週刊之一。可惜,透過滙豐銀行的費利通一接觸,才知道幾年前,《遠東經濟評論》被美國的道瓊斯媒體集團收購了49%%u7684股權,他們並沒有出售的心思,而沈衝想要的是一本有絕對控制權的雜誌,此時最終不了了之。
這個《asiaweek》是本新聞時事雜誌,只能算和政治經濟擦邊,不過辦的不錯,如果有機會,倒是可以收入囊中。
“喲,鄒文懷真能吹。”那男子又打斷了沈衝的思考,他一邊看著鄒文懷的專訪,一邊說道:“說要投資6000萬美元,把成龍捧成下一個李小龍,打入美國市場,李小龍是真功夫,成龍那是雜耍,美國人看的上才怪。”
“有雄心總是好事。”沈衝說道:“敢去賺美國人的錢,總比窩在香港撈錢好。”
“雄心有什麼用?”那男子嘩啦啦的翻著雜誌,不屑的說道:“美國人的錢哪有那麼好賺的,6000萬美元啊,要是虧了,嘉禾就要倒閉關門大吉,其實以嘉禾的牌子,專心在香港和東南亞賺錢多好,穩穩當當,何必跑去人生地不熟的美國冒風險。”
沈衝聽得直搖頭。
香港電影史上的幾個著名公司裡,邵氏和嘉禾是沈衝最重視的,不為別的,就為這兩個公司都有著國際化的眼光和遠大的野心,他們在爭奪本地和東南亞電影傳統市場的同時,還積極主動的走出去,費盡心機把香港電影打入國際市場。
邵氏早在五十年代,就開始參與國際製作,先是和溝口健二合拍《楊貴妃》,後來又和英國電影公司合作拍攝《七金屍》,《大班》等電影,去年更是豪擲一千六百多萬美元,網羅了肖恩…康納利,和好萊塢合拍《地球浩劫》,好像再過幾個月,電影就要上映了。(注1)
而嘉禾在李小龍之後,又積極籌劃把成龍包裝成新一代的動作巨星,從而進軍國際電影市場,鄒文懷在第二期的《第一電影評論》專訪中,透露即將和福克斯公司合作,投資6000萬美元,拍攝《殺手壕》和《炮彈飛車》,雄心壯志不輸邵氏。(注2)
雖然這些動作,說白了都是為了利益,純粹是為了賺錢,但這種銳意進取的國際化動作,客觀上促進了香港電影在世界上的傳播,擴大了影響力,無意中抵抗了好萊塢的侵襲。
而除了這兩家公司之外,香港再無有進取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電影公司。
()好看的txt電子書
六十年代是邵氏獨霸,七十年代是邵氏嘉禾爭輝,八十年代新藝城異軍突起,而新藝城,從沒有主動出擊國際市場的想法,對外,只會在本埠和東南亞這些前輩們打下來的圈子裡搶食,對內,一沒有藝術追求,二沒有理性的發展規劃,憑藉著一股蠻勁,把香港電影行業衝擊的七零八落,卻沒有建立起新的秩序,然後一陣內訌之後,就煙消雲散,撒手而去,留下一地亂攤子。
新藝城就好比黃巢和李自成,破壞有餘,建設不足,如果他們是劉邦,是朱元璋,該有多好?
所以有影評人說,新藝城對香港電影行業的破壞,遠大於其貢獻,雖然偏激,但並非沒有道理。
————————————————
注1:見《臺灣當代電影史》。
注2:見邵氏大事記。
注3:鄒文懷在1979年10月拍攝《殺手壕》時候宣佈斥資6000萬美元,投資拍攝6部電影。
第一卷 第五十四章 三毛
香港飛往臺北,只要一小時四十分鐘,沈衝十一點多出發,到中正國際機場的時候,正好下午一點。
中正國際機場是七十年代蔣經國推動的臺灣“十大建設”中的一項,在1979年春節前啟用,是目前亞洲設施最先進的機場之一。
走下飛機的時候,沈衝頗有幾分感慨,這座機場建成之後,用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名字命名,以示紀念,此時誰也想不到,明明一副千秋萬代家天下架勢君臨臺灣的蔣家王朝,在八九年後,會隨著蔣經國的去世而土崩瓦解,而二十多年後,此地名字也換成了“桃園國際機場”。
滄海桑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