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用的是香江的資金,投資是三百萬美金。
他和林子軒談了改編小說的費用,是三萬塊錢,回國後林子軒參與《活著》的劇本創作,還有兩萬塊勞務費可拿。
這就是大製作和小成本的區別。
張億謀身邊有相熟的編劇,知道他想要什麼樣的電影,把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導演並不一定要嚴格按照小說來,而是會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有時候可能會改的面目全非,不忠於原著,關鍵要看導演的想法。
尤其是像張億謀這樣的大導演,在拍攝的過程中有很大的話語權,製片方的約束很小。
林子軒只負責提供一些參考意見,並不會深入的參與到這部電影的製作之中。
這筆錢並不是一次付清,等他回國後簽了合同,可以拿到前期的三萬塊,電影拍攝完才能拿到另外的兩萬塊。
對於林子軒和慕姍姍來說,這算是一筆鉅款了,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兩人來美國為了給慕姍姍交學費,基本上掏空了家底,現在有了這筆收入心裡踏實的多,他們也算是邁入萬元戶的隊伍了。
萬元戶是八十年代對有錢人的稱呼,那時候工人的工資才三四十塊錢一個月,能有一萬塊存款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在現在的華國已經不稀奇了,南方做生意的人家有上萬存款的並不少見。
葛尤的確是林子軒推薦給張億謀的。
由於《活著》這部小說涉及的年代較長,場景眾多,拍攝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外景地,張億謀找了一批人全國各地的跑,然後拍照片回來給他看。
要是覺得滿意,他會實地考察一下,同時和林子軒交流小說中的細節。
比如主人公生活的鎮子有什麼特色,當地的建築風格和各類營生,百姓的精神面貌等等。
他是個非常注重細節的導演,前期的籌備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個時代,華國的導演還沒有那麼商業化,而是把電影當成一門藝術來做。
他們都是想著能夠獲大獎,或者在電影史上留名的人物,不會糊弄事。
在這個過程中,林子軒提到了葛尤。
張億謀有點猶豫,葛尤給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編輯部的故事》,這部電視劇讓他成名的同時,也侷限了他的戲路。
別人一想到葛尤,第一印象就是這是個喜劇演員,沒人知道他能不能演好正劇。
林子軒只能給葛尤爭取到一個機會,他沒辦法替張億謀做主,能不能成還不一定。
馮曉剛很賊,他和葛尤關係好,聽到林子軒和張億謀的交流就偷偷的打電話給葛尤,讓他做好準備,好好琢磨《活著》這部小說。
這可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一定要把握住。
馮曉剛還拿姜聞來刺激葛尤,你的競爭對手很強大,不能掉以輕心,要全力以赴。
葛尤接到電話不敢怠慢,他剛剛結束了《大撒把》的拍攝,也聽說林子軒寫了一部小說,還被不少人批判,他倒是沒放在心上。
林子軒的小說被罵是很正常的事兒,當初的《頑主》就是如此,也沒見林子軒怎麼著。
葛尤覺得林子軒是那種心很大的人,不怎麼在乎這種事,這世上的事情太多,要是都在乎那就太累了,計較不過來。
有時候,心大了,事兒就變小了。
這是葛尤自己的人生態度,也是覺得和林子軒投緣的地方。
他聽說了張億謀要改編《活著》,卻沒往自個身上想,差距太大,張億謀電影的男主角怎麼著也是那些電影圈的一線演員,他還夠不著。
直到他接到馮曉剛的電話,才覺得有點沉重。
不是驚喜,而是真的有點沉重,林子軒推薦他這是哥倆的情分,他要是連面試都過不了那就連林子軒的面子都丟了。
尤其是馮曉剛還在一旁鼓搗,說什麼姜聞哭著喊著要來演,說什麼小林這部小說就是給你寫的,你可千萬不能辜負了啊。
這弄得葛尤壓力很大,他趕忙買了一本《百花》雜誌,反覆的揣摩福貴這個人物。
和張億謀見面的時候,他談了對人物的認識,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現場表演了幾段,這才打消了張億謀的顧慮。
出來後,葛尤給林子軒打電話,一個是感謝的意思,還有就是好歹沒丟他們哥倆的面子。
“尤哥這次要一飛沖天了。”林子軒發自內心的欣喜道。
他一直覺得葛尤很有表演天賦,可塑性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