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章 057(二更) (第3/5頁)
千里江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噓,小點聲。”李清月回頭警告,“我們是來偷偷考察的,有點自覺好不好?”
方才出聲提醒的盧照鄰:“……”
公主在前幾日還說,他若有心要朝著文學家的方向發展,總該走南闖北,領略
各地的風土人情,就如這山南道的民風民俗。
可若真要讓他記載南鄭是何種樣子,他怕是要寫出一句“已乘晚來興,還踏一春田”了。
說出去誰信啊,這大半夜的,公主身先士卒,偷偷造訪梁州老農的田地。
想歸這樣想,眼見唐璿和阿史那卓雲已是腳步穩健地跟了上去,生怕落後太多,便要找尋不見公主的蹤影,盧照鄰也拎著手中的提燈追了上去。
沒走幾步,就見小公主已在一處青苗旁蹲了下來,還在嘀嘀咕咕著什麼。
“之前在遠處看著,還覺得此地草木青青,近看起來……”
若是光線明亮的話,眾人大概不難看到李清月的眉頭擰起了一瞬。
饒是她覺得自己算不會種田的那種,只在穿越前參加過幾次下鄉支教,順帶見識過一點農耕;她也很清楚在方今這個時代要談農作物高產簡直是在耍流氓——
她都覺得這田地裡的麥苗長得好生磕磣。
按說自漢代就已有種植農書,到了北朝時期,還有一本農學著作《齊民要術》,在國子監藏書的地方她就曾經看到過,可這田地之間,何止是不按區田劃分,沒有翻土深耕的痕跡,還幾乎沒在田間尋到漚肥的蹤影!
說是刀耕火種的天生天養真是一點不錯。
倒是這田地的肥力和溼潤程度堪稱優越,或許正是因為沒有過度開墾的緣故。
也不知道到底是應該慶幸於此事,還是應該說,這也是一種悲哀。
她起身繼續朝前走去,“走!換幾塊田看看,這裡有多少種農作物。”
唐代已非漢末與南北朝的小冰河期,這一點上,在李淳風為李治解釋洪澇災害由來的時候就提到過。
若論氣候優勢,漢中甚至還比關中更強。
並不是因為她先隨從上任的官員一併翻越了秦嶺,感到過山中寒涼,而確實是漢中地界上的溫度更高。
可摸黑在田壟上走出了不短的距離,讓李清月這兩條腿都有點走累了,也只瞧見零星的雜類作物。
而且,她也並不難發現,越是距離南鄭遠的地方,田間的作物也就越顯稀疏。
“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連田中的雜草也不清理一下。”盧照鄰已累得在田邊直接坐了下來,隨手一拔,便
是些在清明雨季之後瘋長的蔓草落在手中。
“你今日不是聽到他說了嗎?”李清月也懶得站著,乾脆同樣在此地坐了下來。
她伸手朝著周遭指去。
“你看,梁州人口若平攤到全境,約莫五百畝地上才只有一個人。以一人之力,能耕耘得動這麼多地嗎?”
盧照鄰搖了搖頭。
就算按照大唐田令劃定的賦田數額,一個成年男丁也只分到百畝田地而已。
五百畝地……刨除掉荒地也絕沒可能照看得過來!
“還不可能人人都致力於農耕。”李清月有些惆悵地算道,“總會有人是坐享其成的,有人要經商販售,還得有人選擇就學讀書。這就讓能從事耕作之人更少了。”
但並不是說,有這樣多的田,就真能讓人按照這樣的標準去種了。
比起讓此地人人有田可耕耘,最後的結果更有可能是,耕牛和上好的農具都被掌握在了少數人的手中,以便讓他們能開墾、養護好更大範圍的田地。
至於其餘生活在梁州地界上的百姓,誰還去管他們要如何度日呢。
也難怪比起耕作,更多人寧可選擇危險的礦石開採工作。
因為只有這等門路,才是能夠讓人吃飽飯的。
從趙六口中輕描淡寫說出的“本地人才知道這習慣”,真有逾越千斤之重。
但凡梁州都督能有賈敦頤那位洛州刺史的治政手段,早就應當對這等風氣抓一抓了。
可惜——
“雖然能夠理解,在鬥爭失敗後被遣送到這等地方,封地錢糧多寡也已改變不了局面,自然無心督辦此地事務。可想想此地條件如此之優渥,本是貫通南北的命脈,卻成了今日這個樣子,還是讓人……”
好生痛心又遺憾。
長安為天子治下,就算出於面子工程也會對農田進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