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2/4頁)
笑傲網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觀源在金陵為賈源守孝,除了修煉之外,偶爾也看些科舉要用的書,每隔一段時間給京城的鄭氏寫一封信,轉眼間,三載倏忽過。
觀源卻沒有立即啟程回京城,而是寫了信給母親、兄長,準備留在金陵參加這一年的童試。
第91章 解元
觀源要參加科舉,鄭氏一邊覺得他不愧是自己的兒子,知道上進,一邊又心疼他非選了這麼一個地方。
作為國公的兒子、一等侯的親弟弟,又生在京城,觀源自然是能在京城參加考試的,然而他卻選擇了在祖籍金陵參加科舉。
金陵處於江南,歷來文人輩出,世家匯聚。
雖然金陵是賈家的祖籍,考官看在榮國府的面子上,在童試的時候,最會放點水,若是觀源的水平再高一點,是個貨真價實的青年才俊,成案首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大越朝雖然是架空的朝代,但是科舉的制度已經接近歷史上的明清,已經完全成熟了。
不過這裡的童試比明清童試的步驟要少一步,只有縣試與州試。
過了童試之後就有秀才的功名,之後就可以參加鄉試。
大越江南和其他地方的文人,水平相差非常巨大。
舉一個粗略的例子,大越共分十八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包括一部分淮南道就是江南的範圍,前朝太宗至本朝先帝中間的三百年,歷代科舉,江南出身的舉子幾乎包攬了半數以上的三甲之位。
而像嶺南道、黔中道之類的荒蠻之地,就算是鄉試的解元,也指不定考不上進士,沒錯,就是連最後一名也沒有份的那種。
京城畢竟是皇城,京城的學子有權有勢的大有人在,所以,京城科舉特意放寬的標準就應運而生。
差一點就把標準調到嶺南道那種級別的還要不要臉了啊喂!
不過最後京城的標準只調到了江南的一半左右,也算可喜可賀。
當然了,京城也是臥虎藏龍的,調寬的標準並不會影響有真材實料的人名次,而且為了京城的寬標準以及便利,其他各道的學子也會謀求轉籍到京城應考,最後的進士名次,京城人士也有許多名列前茅的。
觀源選擇在金陵科舉,他要考上舉人的難度,可能比得上京城的學子考進士了。
鄭氏出身江南的郡望世家,雖然自豪於兒子的志氣,卻也有些擔心他是否會科舉受挫,甚至從此自暴自棄。
↑您真是想多了呢,老太太。
弘承四年觀源過了童試,還成了案首的訊息傳回榮國府,鄭氏喜不自勝,就連一向對鄭氏偏寵小兒子而感到不滿的史氏也情真意切地“恭喜老太太,恭喜老爺”。
在史氏看來,小叔子有了功名,日後提出讓他搬出去住,鄭氏和賈代善的反應也不會那麼激烈,也不用太擔心日後會有一個不成器的、日日來打秋風的親戚了。
觀源選擇的是在金陵參加科舉,那也就是說,他的鄉試也得在金陵考。
弘承二年的時候舉行了會試,下一場會在弘承五年舉行,鄉試,會在會試的前一年舉行,觀源得了秀才的功名之後,正好可以繼續考下去。
觀源的年紀不大,弘承四年,他也才十五歲,這個年紀,得個秀才、舉人什麼的,就已經是了不得的神童了,至於他這個年齡的進士,大越開國以來這四十幾年,還未曾出現過。
不過做官的年齡不大,嫁娶的年齡卻是已經夠了。
恰巧東府的賈敬,今年十一歲,也要學著觀源回金陵祖籍考童試,鄭氏便託了他打探一下觀源的口風。
老太太給小兒子選媳婦兒,除了選個家世出眾的,還得參考小兒子自己的意見呢。
致力於考試的觀源完全沒有想到老太太這就要給他找媳婦兒了,這也太著急了一點吧!
觀源自然是不願意的,但是他的理由卻很冠冕堂皇,要等到他考中進士的時候再議親,這樣鄭氏也更有底氣。
雖說觀源的家世背景不錯,但是他到底已經和哥哥分家了,等到以後鄭氏去世了,難不成他還住在榮國府不成?
所以他考中進士的話,鄭氏給小兒子議親也更方便一點。
觀源也不等著賈敬考完了童試回京城的時候才和鄭氏說這個了,在每月一次的家書裡,他就把這一套寫進去了,在賈敬來金陵的當月就發出去了。
鄭氏雖然知道這不過是兒子為了逃避找出來的藉口,也不得不承認觀源說的是對的。
觀源把考上進士當作拖延的藉口,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