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必要的時候大隊得減慢速度等一等“正拼命往回趕的扶蘇”(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同時,大隊走得太慢,嬴政的屍臭味連鮑魚臭都掩蓋不住又怎麼辦?
總之,這段時間李斯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一方面要掩蓋嬴政屍臭,另一方面費心計算巡遊大隊回到咸陽和扶蘇趕到咸陽的時間差。
就在此時,有一個人覺得時機終於到了。他就是接過嬴政臨終遺書的那位未出現姓名的仁兄。
趙高
戰國時代,天下合縱連橫,各國間結盟換約。特定條件下,有了特產:質子習俗。就是各國相互以王室公子作為人質。
例:趙孝成王元年,秦軍攻秦,趙國求救於齊國,送孝成王弟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簡單來說,甲國怕乙國來攻打或有求於乙國,就會遣一位公子去乙國做人質。
時間長了,年代久了,很正常的一種局面就是,甲國有乙國的公子,乙國有丙國的公子,丙國有甲國的公子,總之,那是一個國家都城,到處流落著其他國質子的奇特年代。
如果雙方顧惜自己兒子的性命那還好些。一旦在雙方互有質子,而又毫不退讓的情況發生,最先倒黴的就是這些被派遣出國的皇公子弟。而偏偏這些悲慘到被打發到別國的質子,都是些不得寵的。
這一點可以參照嬴政他老爹子楚在趙國的悲慘生活,史稱“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要不是當時遇到呂不韋這位亂世商賈,估計此人最後下場就在趙國貧賤地過一生。可見“當質子”這是件風險極高,待遇極差,且會禍害子孫萬代的活兒。
很不巧,趙高,他的祖先就幹過做質子這份倒黴的工作。
質子出質他國以後,往往是長期滯留不歸。滯留不歸怎麼辦?那就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吧,娶妻生子,兒子又繼續繁衍下一代。
以子楚的可能遭遇推論趙高的祖上,其曾曾曾曾祖父可能就是趙國派遣來秦國的質子。可見,趙高身上還是有幾分貴族血統的。史書上說此人相貌不俗,體貌修偉。有點千錘百煉貴族長相的派頭。有貴族血統在當時可未必是件什麼好事。富不過三代,對於那些滯留在別國做質子的皇公貴族們來說,這真是血與淚的真言。
趙高的曾曾曾曾祖父或許風光過,但到他這輩就顯得很慘。趙高生長在卑賤的家庭中。全家人地位比奴隸高點,比庶民低點,名副其實夾縫人群。年幼的趙高看到自己的父輩母輩悲慘人生,他在心裡發願:我不甘心,不甘心這樣做著賤役,讓我的子孫也跟我一樣世代卑賤。我要發憤,我要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