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逛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了一個藥鋪,其售藥丸藥到病除,供不應求,於是成為蘇州出名的大藥商。
有了錢,朱氏父子的主要興趣和業務轉移到了園林建築上,興趣加上財力,父子二人很快成了蘇州最有名的園林設計專家。
而朱氏父子政治上的發跡得益於蔡京。當年蔡京貶居杭州時路過蘇州,想修功德在蘇州建一座寺閣,但預算花費太大需要找人拉贊助,有人給他介紹了朱衝。雖然當時蔡京落難,但朱氏父子眼中的蔡太師是絕對的潛力股,值得投資,於是不僅獨家贊助,父子二人還承擔了整個寺閣的修建,工程完成得非常漂亮,憑此事朱氏父子攀上了蔡大師這棵大樹。後來蔡京上臺,給父子二人在童貫的軍中謀了兩個官職,從此從商場轉戰政場。
後來朝廷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和蘇杭造作局,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讓朱劻謀取了這個天下第一肥缺。
奇花異石當然不能如蔡京等人所說皆出於荒野,大多出於民間收藏者,朱總管的主要辦法是強行徵收,看見誰家有一石一木稍顯奇顯就率兵士用黃封帕蒙上——充公。
充公就充公吧,能收藏奇石異草者大多是中產之家,拿走一塊石頭倒也不至於傷筋動骨,但是如何把這些珍奇的石頭從家中庭園中搬走可是大問題了,朱總管管不了那麼多,推牆拆房也得把石頭弄走。
這樣對於被徵者來說,朱總管他們不是來要石頭的,是來搞拆遷的。
想免災,也簡單,給朱總管送紅包吧,紅包的分量當然輕不了。
朱勔在應奉局和蘇杭造作局期間大肆斂財,到欽宗上臺被抄家時,計有田莊十所,良田三十萬畝,歲收租課十萬多石,“甲地名園,幾半吳郡”。
儘管花石是免費徵來的,但如何運送體積龐大的石頭到京城卻是一個技術難題,應奉局當時就搬運過一塊高達四丈(約十五米)的太湖石,一塊石頭就需要數千役夫,中途很多橋樑、城牆、水門都過不了,朱總管還是老辦法——拆。
二十年間,江浙一帶運往東京的花石連綿不絕,成為趙佶和他的寵臣亭閣中的一道道風景,但也成為了江浙百姓的噩夢。
花石綱對於帝國的損傷究竟有多大,沒有相關經濟學家來作出精確的資料判斷,但是卻有一個最直接的影響。
——逼反了方臘。
明代學者王夫之就說過,方臘之反,與當時帝國的經濟情況無關,與蔡京施行的新法也無關,就是因為花石綱。
二
明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摩尼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為公元三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立。摩尼充分吸收了佛教、基督教、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教義中的因素,主張靈魂從肉體中徹底解脫,因而強調禁慾、食素,同時也包括了佛教的轉世說和敘利亞的天使說。教義核心可簡單歸納為“二宗三際”: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三際指初際中際後際(過去現在未來),現在是黑暗的,未來是光明的,光明的勢力必將戰勝黑暗的勢力,到達明界。摩尼本人則堅稱自己是佛祖、瑣羅亞斯德和耶穌的繼承者,是真主的先知。
明教在唐代傳入中國,但並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合法普及,唐武宗禁佛的同時也把明教納入左道旁門加以禁止。到了北宋,趙氏王朝依然不承認明教的合法地位,禁止信奉明教,信奉者一旦被官府發覺,就要被流放,財產全部沒收,一半充公,一半獎勵告發者,明教只能以地下宗教的形式流傳發展。
北宋末,浙江的明教由福建地區傳入,在當時的影響很廣,僅溫州地區就有明教齋堂四十多處。當時的明教佈道者對原來的明教教義作了改良,他們不再尊外國神仙摩尼為祖,而是改拜太平道的始祖張角為教祖,同時也拜讀佛教的《金剛經》,中國的明教教徒和佛教徒一樣不吃肉、不喝酒,提倡素食,不事神佛、祖先,提倡節約,死則簡葬,教徒之間提倡團結互助。
相對佛道二教,明教的受眾更偏向最底層的勞苦大眾,更為反映農民階層的經濟意願和政治訴求,所以從宋代開始,歷代農民起義軍都喜歡把它作為宗教旗幟,煽動農民將造反進行到底。
第一個揭起這面旗幟的是方臘。
方臘是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縣)人,當地人稱方十三,家住幫源洞(位於青溪縣西北七十公里的山谷中),家境還算良好,有一大片漆園,原來也衣食無憂,但後來因為趙佶派朱勔徵花石綱,因幫源洞盛產漆楮竹木,小地主方臘也因此受到造作局的榨取。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信奉明教的方臘便漸漸起了和教友兄弟們反抗朝廷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