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部分 (第3/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個方案看起來無疑是極為穩妥的,不僅適合海軍的發展。同樣也適應仁川造船廠的技術能力。但是這個方案卻在艦政處引起了爭持。準確的來說是總工程師與副總工程師之間的爭持,後者,也就是從德國來的船舶工程師史司,他認為應該建造一艘主力艦,以令東北海軍實現實力上的跳躍式發展。
但史司的這個建議卻引起了軒然大波,且不說艦政處那邊的爭持,就是海軍自己內部也有幾種聲音,一種是既然技術上允許。那就應該建造,一種是造主力艦太自不量力了,還有一種就是認為應該購買一艘主力艦,以增加海軍的力量。
一個建議攪得大家都不得安生,最終現在三個人都來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前,等待著自己的拍板,可是如何選擇呢?
無論是造與不造或是購買,都有各自的理由與依據,站在海軍的角度,自然是希望購買。就如同容尚謙這位海軍處長一般,而在技術方面卻產生了分歧。一個認為技術條件成熟,一個認為技術不成熟。
如何選擇呢?
這是一個問題,若是以唐浩然的本意來說,他自然希望中國能夠實現戰列艦的自造,畢竟作為一個大國,戰列艦不可能依靠購買,更何況在這個時代,戰列艦是所有戰艦中最具威懾力也是最為複雜的,對於建造條件的要求無疑也是最為嚴苛的,同時對於武備、裝甲、動力裝置、船體等分系統的設計製造能力以及整合能力也有著極高要求。要判斷一個國家造船工業乃至綜合國力的真實水平,那麼考察戰列艦的建造情況足一個非常直觀和極具權威性的方法。
如果東北能夠建成戰劃艦,那麼無疑將會向外人“說明”,東北實業的強大,並以此提醒關內的人們,誰才是未來中國的希望,政治上的聲譽無疑是極為誘人的,尤其是對於唐浩然這個並不怎麼討傳統士林喜歡的的“亂臣賊子”來說更是如此。
但真的有這個實力嗎?
“我們真的能這個能力嗎?”。
轉過身,停下腳步的唐浩然將視線投史司,投向這個已經可以用生硬的中文進行簡單對話的德國工程師。
“元帥閣下!”
元帥的詢問讓史司的心底只是一陣激動,他知道眼前的元帥同樣心動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剩下的問題只是說服他,說服他相信這個選擇沒有任何錯誤,於是他深吸一口氣,以按下心底的激動。
“元帥閣下對西洋的瞭解是眾所周知的,那想來元帥閣下一定知道,在半個世紀前,普魯士的幾乎沒有海軍,甚至在戰爭期間,弱小的不值一提的海軍,只能龜縮於港口中,就連同商船隊也是如此!”
出人意料的是,史司並沒有直接回答唐浩然的問題,反倒是給其上起了歷史課來,可實際上唐浩然卻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瞭解德國,所謂的“西洋通”不過只是建立在巨人的肩膀,剽竊後世的成果罷了,可稍微一想,也知道那會德國的海軍並不強大,德國的公海艦隊那可是二世皇帝的事情,好像就是現在這會才開始崛起的吧。於是只能默默的點點頭。
“1848的“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中,當時的普魯士海軍的力量就極為薄弱,在那場戰爭中原為丹麥領地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想要併入德意志聯邦,而作為波羅的海主要海軍強國的丹麥海軍,因此封鎖德意志北部與波羅的海沿岸的所有海上貿易,此時英國與荷蘭宣佈保持中立,奧地利海軍遠在地中海無法馳援,德意志聯邦本身沒有海軍,德北的海上貿易完全停頓。1850年戰爭結束,獲勝的丹麥海恢復了對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區的統治……”
德國的歷史瞧著似乎與中國有些相似,聽他這麼一說,唐浩然倒是找到了與中國的共通之處。
“戰爭的教訓是痛苦的,這時德意志各邦終於覺得有必要建立一支自己的海軍,於是法蘭克福國民大會授權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表弟艾伯特親王建立“德意志皇家艦隊”,當時德國的造艦工業還很弱,船艦主要是向英國訂造,人員訓練也很差,常常發生海難造成不少悲劇,不過這至少開始了德國的海軍之路……”
似乎與這正是後進海軍的道路,戰爭的教訓使得一個大陸國家開始走向海洋,史司的“歷史課”讓唐浩然意識到,歷史上曾經被行英國人視為眼中釘的德國海軍,原來也只是一個只有短短几十年曆史的“嬰兒”,甚至直到現在,也談不上強者。
“在普法前夕,針對自身海軍力量薄弱的缺陷,普魯士政府一直熱衷於海軍的擴充。然而當時,普魯士的造艦工業發展落後,海軍裝備的主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