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 (第2/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唐浩然倒是覺得譚嗣同的想法確實不錯,他於各地聯絡志同道合之士,以促成革命,倒也是進行革命的必然,至少他日大軍進攻內地時,可以於內地得到一定的助力,而且……內地的革命,沒準能在將來發揮一定的作用,減輕自己那邊的壓力。
“復生,既然如此,那小弟便不勉強你了,如果有需要幫忙的話,儘可直接派人或發電與小弟,”
心下這般思索著,唐浩然點點頭。
“不過,復生兄,若是有任何危險,到時候,兄可以直接避入朝鮮,以備將來共謀大事,往後,朝鮮就是革命的大本營!”
“我知道!”
譚嗣同笑看著唐浩然,不無認真的說道。
“子然,沒準,我於內地,比你更早起事,這若大的中國,就像你說的那樣,早已呈薪材之境,只差一把烈焰,若是為兄把這把火點了起來,沒準革命的環境也就大不一樣,到時候,弟自然可於朝鮮響應!”
也許吧!
有些話唐浩然不會去說,也不能說,現在民智未開之時,於內陸推行革命,希望是何其的渺茫?自己之所以前往朝鮮,朝去挽回甲午之局外,不正是希望藉助朝鮮一地練兵,積蓄數年力量之後,待時機成熟時光復內地嗎?
儘管自己一再強調“啟民智”的意義與作用,可實際上……自己還是把籌碼壓在了軍事上,只有軍事上的勝利能夠帶來革命的成功,至於選擇其它道路,至少在十年、二十年內都是空談。
“復生,你放心,如果你在內地首先起事,無論餉械,小弟定竭力相助!”
這是唐浩然唯一能做出的承諾了,至於其它,一切聽由天命吧!
像是平常兩人的聊天一樣,在接下來的一個多鐘頭中,唐浩然與譚嗣同就這般沿著海河的岸邊走著,兩人聊了很多,從一些革命的理論再到歷史,同樣還聊過那個讓兩人滿懷期待的未來——一個全新的中國,那個中國的未來總是讓人充滿期待的,就這樣聊著聊著,太陽慢慢的下山了,兩人卻是不自知一般,繼續邊走邊聊。
“子然,你去朝鮮後準備時候編練新軍?”
譚嗣同扭頭問了一聲,雖說他不去朝鮮,卻並不意味著他不再關心唐浩然要在朝鮮辦的事情,更何況這新軍還是推翻滿清統治的關鍵。
“嗯,現在商德全他們已經去了山東,為我招募一營衛隊,有了這一營兵作支撐,待到了朝鮮咱們說話才有力度,我想一步步的來,到朝鮮之後,先把講武堂辦起來!先培養軍官,有了軍官作為基礎,到時候只需募兵練兵即可。”
辦講武堂,這是唐浩然在幾十年後的那一位身上學來的法子。
“欲建革命軍,必須先有一批革命軍官,要不然,談革命,這也是我放棄從武備學堂差員的原因,既然滿清不可救藥,那麼,咱們就索性另起爐灶,這講武堂,也是為了將來的革命事業。這樣的話,估計需要一年左右,一年後差不多便能把新軍的架子搭起來!”
話音落下時,唐浩然朝著西方的夕陽看了一眼,
“一年……”
譚嗣同於唇邊輕語著,又忍不住朝著在朝鮮的方向看了一眼,一年,應該差不多吧……
第51章 北洋軍械局(第二更,求推薦)
推遲了!
儘管原本已經定好了行程,可臨到尾,還是推遲了赴任的日期,原因到也簡單——隨著對朝鮮局勢的瞭解,唐浩然不得不推遲赴朝的日期,而上奏朝廷的理由也很簡單——為了在天津招華商往朝鮮。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卻是朝鮮的局勢複雜遠超過唐浩然的想象,事大黨、開化黨以及保守力量於朝鮮國政上的爭執,而更重要的是袁世凱數年威壓下,朝鮮“背華自立”之心日趨濃厚,甚至按照了解朝鮮局勢的一些人所言——已經到了“非藉助軍力不能維持”的地步了。
藉助軍力維持?
自中法戰爭,將三千駐朝淮軍調走兩千之後,於朝鮮只剩下一千淮軍,而日軍亦有百人駐軍於漢城、仁川,這是“壬午兵變”的結果,預設了日軍駐兵權,這實際上是滿清外交失敗的結果,“壬午兵變”對滿清來說,是軍事上的成功,外交上的失敗。
“壬午兵變”後清日兩國簽署的《天津條約》說明清國對於朝鮮之權利義務與日本平等,清國既可目朝鮮為我屬國,則日本亦可目朝鮮為彼屬國也。於是朝鮮又似為中日兩邦共同保護之國,為10年後清日兩國出兵朝鮮提供了合理性,也為後來的衝突埋下伏筆。後來兩國各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