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 (第1/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不是火車!是汽車!
每當火車行駛時的顛簸感傳來的時候,唐浩然的心底總會冒出這樣的念頭,火車之所以顛簸是因為這個時代的鐵軌長度有限,每根鐵軌不到2米長,太多的連線面使得火車在行駛時,總會產生些許顛簸感。
而且如果以後世的標準來說。仁漢鐵路並不算是“標準鐵路”。為了節省成本。仁漢鐵路借鑑了軍用輕便鐵路的築建標準,使得其標準稍遜於營運鐵路,從而加快了施工速度,不過與普通的手壓式軍用輕便鐵路不同的是,其路基標準是按準軌修建,而鋪設的路軌卻是20磅輕軌,軌距亦是較窄的米軌。而這一系列的措施保證了以最快的時間、最少的成本築通這條鐵路——僅花費52。4萬元,便築通35。4公里的仁漢鐵路。從而將仁川與漢城聯為一體。
“漢城至平壤間的鐵路為260公里,沿途共有36個火車站,包括站線路、讓路複線在築路全長326公里,預計總投資為697萬元,其中有47萬元,為仁漢鐵路改造費用……”
在顯得有些顛簸的車廂中,統監府鐵道處處長詹天佑向唐浩然講解著“漢平鐵路”的投資,相比於充滿“試驗性質”的仁漢線,漢平線卻是真正的鐵路,與仁漢線採用窄軌不同。其因承載冬季煤炭外輸任務,其採用準軌鐵路。而相應的仁漢線亦需進行改進。
“那現在仁漢線上的裝置呢?”
盯著地圖上規劃的鐵路線,唐浩然反問一聲,按最初的帶有試驗和應急性質的仁漢鐵路與漢平線接線後,路軌和車廂將會移作他用,或許軌道可以移作特區的“馬拉軌道公車”,但是諸如機車、車廂又將用在什麼地方?雖說那些車廂是機器局因陋就簡製造出了簡易車廂,但總歸是筆投資。
“移至礦區!”
詹天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礦區也需要火車,比如煤礦內亦需要輕便鐵路以供採煤之用,而礦工從居住區前往工區亦需要交通工具。”
“嗯,現在勞役徵發情況怎麼樣?如果使用勞役的話,鐵路最快多長時間能完工?”
唐浩然口中的勞役,指的自然是從朝鮮各道徵發的勞役,這個時代的朝鮮農民需要負擔沉重的無償勞役,按府中最初並沒有徵發朝鮮勞役的計劃,但最終卻還是無法忽視這些“免費勞工”,依還是決定交由朝鮮八道徵發六萬勞役。
不過相比於朝鮮官府無償徵用的勞役民夫,統監府招收的勞役既無需自備米糧,且每天又有20銅元的報酬,雖說給了些工錢且又管伙食,但相比於國內勞工,其卻是最為廉價的勞工,至於語言不便,到也沒有什麼問題,給各道下的文書中規定每五十人中,必須有一名識字的書生,其或許不像華陽書院的讀書人一般,能夠說一口還算流利的以《洪武正韻》發音為標準的明代官話,但至少可以進行筆談,這到完全得益於中華文明圈上千年的影響力,以及朝鮮的一心事大慕華使得朝鮮讀書人只習漢字。
“大人,春節過後,北方四道的勞役已經基本到位,至於南方的,大人,畢竟還有一段距離,不過以六萬勞役計算,平均每公里投入民夫可達200人以上,如果平原之下,至多一個月便可以完成路基修建,而考慮到沿途築橋,尤其開鑿山洞以及沿山路基開闢,預計十二個月後,應基本完成路基以及沿線路站、橋樑以及山洞的開鑿。”
對於詹天佑以及整個鐵道處的而言,漢平鐵路不亞於前所未有考驗,與幾十公里的仁漢鐵路不同,全長260公里的漢平鐵路,分成26個工段同時雙向施工,儘管只是先築路基,待路基完工後,方才鋪設軌道,雖說路線已經再三勘測,且又有仁漢鐵路的經驗,但誰也不知道在施工過程中會碰到什麼問題。
“十二個月……嗯,應該差不多吧!”
唐浩然所指的差不多,指得是鋼鐵廠的工期,在歷史上,漢鐵鐵廠用了兩年十個月竣工,而扣除填土墊高的八個多月,裝置安裝以及廠房建設一共用了兩年時間,而相比之下,仁川鋼鐵廠基建工期只14個月,除省去了無需防洪的填土墊高的工期外,如鍊鐵高爐之類的裝置,皆安裝於採石場舊址,修建仁漢鐵路採石用掉一座小山包,地基穩固遠勝於漢陽鐵廠。而最重要的卻是人——只要投入足夠人力與裝置,就能最大限度的縮短工期。
“十二個月後,鋼鐵廠應該已經投產。路軌、魚尾板路釘。亦可自產。到時候應該還能再節省一筆資金,眷誠,如果資金允許的話,還可以用新路抵押貸款,考慮向南北展線,到時勞役還可以再多徵發一些。”
在詹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