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頁)
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括他開拓的疆域,他開創的制度,他開闢的道路,以及背後的理想。
秦始皇也有理想嗎?
當然。13
沒有證據證明,奪取了天下的秦始皇,像當年的周武王一樣舉行了開國大典。但這絕不意味著他是懵懂的。相反,秦始皇清楚地認識到了三點:第一,他做的事情前所未有;第二,他建立的制度將延續下去;第三,他的事業如果成功,將永遠消滅戰爭,實現世界和平。14
如此理想,豈非遠大?
沒人知道秦始皇為什麼會這樣想。也許,作為戰火中成長的一代,他對戰爭有著別樣的看法。在他看來,戰爭是可惡的;而戰爭的總根源,就是諸侯林立的封建制。
秦始皇說對了嗎?
有一定道理。據統計,春秋時期八十多年間,僅鄭國參加的戰爭就多達七十二次以上,宋國的參戰也不少於四十六次。他們進行這些戰爭,有時是要服從霸主的命令,有時是為了自衛,有時則是侵略別人。15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事實上,春秋無義戰。春秋的戰爭幾乎都是侵略戰爭,戰國就更是。抵抗外族入侵的反侵略戰爭也有,但更多的是華夏民族窩裡鬥。開始不過爭當老大,後來就變成兼併別國。也就在前面說的八十多年間,僅楚國一家,就滅了江、六(讀如陸)、蓼(讀如瞭,第三聲)、庸、蕭五國,以及群舒(分佈在今安徽省北部的少數民族)。
其他邦國也不含糊。齊滅萊,秦滅滑,魯滅邾(讀如朱),莒(讀如舉)滅鄫(讀如增)。莒,後來是被楚滅了的。但在這會兒,也不放過兼併別國的機會。16
那麼,這是中國國情,或君主制的罪惡嗎?
也未必,並非君主制的古希臘同樣戰火紛飛。那些獨立、自由、平等的城邦,就像我們的東周列國一樣大打出手。民主制的雅典與貴族制的斯巴達為了稱霸全希臘,爆發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間長達二十七年之久,跟我們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有得一拼。
更不像話的是,為了在這自相殘殺中勝出,他們竟不惜勾結希臘的宿敵波斯。這跟制度又有什麼關係呢?何況城邦制度的希臘,在世界史上原本就是例外。17
相反,從分散弱小的部落國家,到相對強大的獨立王國,再透過戰爭變成統一大帝國,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路。埃及、印度、巴比倫,都如此。就連羅馬,雖然堅持共和政體五百年,最後還是扛不住。希臘人自己無法完成這一轉變,便只好由馬其頓人代勞。18
歷史潮流,大抵如此。
秦始皇當然沒讀過世界史,也不會去思考人類文明的歷史程序。他的想法可能很簡單:既然君主必不可少,那麼,與其一堆人當國王,不如一個人當皇帝。
這就是秦始皇的主義,秦主義。
秦主義的核心關鍵詞是皇帝。因此,他們為皇帝規定了一系列特權和專用名詞。皇帝下達指示叫制,頒佈命令叫詔,自稱則為朕(周王稱不穀,諸侯稱寡人)。朕,原本就是“自身”的意思。以前誰都可以這麼說,現在不行了。皇帝要唯我獨尊,臣民便只好身不由己。
問題是,有了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嗎?
也沒有,反而打得更兇,因為當皇帝成了最大的誘惑。當年張敖被誣謀反,連呂后都來說情,認為看在魯元公主的份上,張敖應該不至於。劉邦卻說,為什麼不會?他要是得了天下,有的是魯元公主。19
顯然,僅僅確定天下只有一個皇帝還不行,還得保證這皇位是不可爭奪的。這樣看,劉邦倒是在完成秦始皇未竟之事業,完善秦主義;韓信、彭越、英布的不幸,則在於不該生活在這歷史的轉折關頭。
漢初的大屠殺,只能這樣理解。
然而劉邦卻犯了另一個錯誤。他只知道防外人,不知道防家賊。在逐一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把他們的地盤封給了兄弟和子侄。他萬萬沒想到,由於都是鳳子龍孫,這些傢伙造起反來,比不姓劉的更加理直氣壯。
劉邦沒想到的,秦始皇更想不到。
不過我們總算有皇帝了。他被規定為皇天上帝的嫡長子,擁有普天之下最高和唯一的統治權,包括決策權、審批權、立法權、司法權、監督權和裁判權,簡直就是集天下權力於一身,不折不扣的中央集權。
秦始皇的理想也部分地得到了實現。劉邦以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半封建的郡國制被廢除,漢帝國全面實行郡縣制。從此,一百多年天下太平。再經過一個短時期的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