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證據。柳湘雲回到屋裡問:“禾平,大哥說是去了天津,一去就是七八天。可是我發現大虎、二虎沒在武館,我詢問魯川雄,他告知大虎、二虎被大哥叫走了。去天津大虎、二虎沒有必要去。你和我說實話,大哥到底幹什麼去了?你我是夫妻,大哥幹什麼事情你不可能不知道。”
禾平第一次見湘雲生氣,尤其是你我是夫妻這句話,讓他倍感親切。禾平猶豫了一下說:“罷了!我全告訴你吧!他確實沒有去天津,而是去北面找高山堡的人算賬去了。”湘雲吃驚問:“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何要找高山堡的人算賬?”
和平說:“這事得從頭說起,”接著他把倒賣軍火、組建護衛隊,上牡丹峰集訓。以至於後來貨物遭搶劫,大哥如何襲擊高山堡細述了一遍。最後他說:“湘雲,我和你說的這些,千萬不要在大哥面前提起,也不能告訴家裡人,你必須向我保證?”
湘雲嚇得心口怦怦跳說:“莫非大哥要造反?這可是殺頭的罪過呀!”和平說:“起初我也擔心來著,但是大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護商隊的安全,大哥與我說,要想快速聚集錢財,必須行非法手段,手裡有了錢才能廣做善事,為多數人謀利益,惠濟大多數人。”湘雲更生疑惑,不禁為穆亞平擔心起來。
屋裡晚秋埋怨說:“表哥,你說走就走,知道人家多擔心你嗎?”穆亞平笑說:“晚秋,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是一名男人,我的事業在外面。也許以後我會經常外出,希望你支援我。”晚秋說:“你無論做什麼生意,我不會干涉你,我就是怕你出事。”
“你放心吧!我會注意的,”穆亞平一邊說,一邊拿起桌上的報紙翻閱起來。現在穆亞平已經養成習慣,每天京城各大報紙他都要仔細閱讀一遍。除了在報上尋找商業資訊,他必須透過報紙掌握國內國外的動態,以此來指導自己的下一步計劃。
不久,一條不起眼的新聞引起了他的關注:王府井大街,一家英國人開的商行,昨日突遭大火,原因不明。該英國商行損失慘重云云……
次日一大早,穆亞平出門便吩咐馬全前往王府井。昨天晚上他考慮了半宿,決定對這家英國商行施以援手,如果能達成目的,他在考慮下一步的計劃。初夏的北京街頭,人們早已經換上夏裝。昨天晚上下了場雨,轎車行駛在路面上,不至於揚起大範圍的塵土。
提起北京城,沒有人不知道王府井大街。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後,人煙逐漸稠密,當時稱之為丁字街。明代,這裡修建了十座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模,改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
1903年,東安市場成立,老東安市場是北京人最愛逛的地方。1909年出版的《京華百二竹枝詞》中有一首單說它的“新開各處市場寬,買物隨心不費難,若論繁華首一指,請君城內赴東安。”由此足見王府井大街的地位。
1915年,北洋政府繪製《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成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稱王府井大街。其實王府井大街,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莫里遜大街。當年有個澳大利亞籍英國人記者叫莫里遜。
這個莫里遜在1912年曾受聘為袁世凱的政治顧問,當時袁世凱做皇帝夢,莫里遜作為政治顧問,四處搖旗吶喊、出謀劃策。袁世凱當上皇帝后,當然不會虧待這位居功至偉的洋顧問。於是,把王府井大街改為“莫里遜大街”來嘉獎莫里遜,並立上英文路牌。
然而,歷史很快塵埃落定。隨著滑稽鬧劇的落幕,這個所謂的“莫里遜大街”很快被人們淡忘了,不再被人提起。莫里遜早年在英國《泰晤士報》當駐京記者時,住在東交民巷。後來他在王府井大街,花750英鎊置辦了一處房產。也許由於他的原因,英國人在王府井大街開辦的商行、店鋪不在少數,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
穆亞平尋找的這家英國商行,位於王府井大街南段。英國商行的外觀,明顯能看出早年王府建築的痕跡,它的佔地面積很大,而它的旁邊是一座天主教堂。穆亞平西裝革履,一副海歸的打扮,他在商行門前佇立片刻,抬腿走了進去。
把門的不讓穆亞平進去,詢問他找誰。穆亞平說找英國商行的老闆,把門說商行遭遇火災,英國老闆已經破產,現在正準備出賣店鋪,沒有時間接客。穆亞平聞到濃郁的煙味,他判斷一定是商行後面的倉庫著火了,明顯倉庫的貨物被付之一炬。
聽到門口的聲音,一間側門被推開,一名洋人露了出來。只見他面容憔悴,身上穿的馬甲也是皺皺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