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縣,用來迎接姜維的,同樣是緊閉的城門。從下邽到冀縣,三百里的路,姜維跑不過訊息傳播的速度。姜維造反的訊息還是傳到了冀縣。姜維和梁緒他們面面相覷:什麼也沒幹,就成了人人設防的反賊,什麼世道呢!姜維意識到,反賊的帽子是戴上了,再在城下喊著開門,說不定城上一支冷箭射過來,那就“一箭封喉”了。姜維,就這樣成了一名故鄉棄兒。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姜維調轉馬頭:投降諸葛亮去。馬遵成功地把一個“革命後代”黑成了“反革命”。
當歸何不歸——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姜維只恨馬兒跑得太快,故鄉越來越遠。姜維回頭,不見了那熟悉的城牆,他頓時有種要流淚的感覺。他揉揉眼睛,再次回頭,還是沒看到家鄉的城牆。城牆裡,他的白髮母親正坐在門前,等著兒子回來。
見到姜維,一貫沉穩的諸葛亮也禁不住笑了:還有被投降的!
但是,諸葛亮很快就有一種哭也哭不出來的感覺了。馬謖在街亭戰敗,張郃率領大軍進入隴西,剛剛投降過來, 還未來得及換辦公室標牌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軍奪回。大勢已去,諸葛亮只好攻克西縣,移民千餘戶,帶著姜維等人班師。
冀縣,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母親向別人打聽她的兒子什麼時候回來。這個臭小子,天熱了,他再不回來,給他留的臘肉就沒法吃了,老母親絮絮叨叨。別人說她兒子叛變了,跟著“賊軍”去漢中了,勸她自己把臘肉吃了吧。
老母親無語,默默地回家,把臘肉裝在罈子裡,顫顫巍巍地放好。娘在哪裡,家在哪裡,兒子一回家就會要這臘肉吃的。母親的心裡,沒有叛賊和非叛賊這兩個概念,只有回家的兒子和不回家的兒子這兩個概念。
漢中的月亮和天水的一樣圓,一樣亮。望著窗外的圓月,姜維很奇怪為什麼會失眠了。恍恍惚惚中,他想起母親還留著一塊臘肉,說是等他回家再吃。想起那塊臘肉,姜維不再覺得圓月白得刺目,他心裡溫暖了許多,竟然慢慢地睡著了。睡夢裡,姜維的嘴角帶著笑。
天上掉下個姜維,諸葛亮如獲至寶。第一次北伐,總算是有了點收穫。
諸葛亮對姜維推出了任命“套餐”:倉曹掾+奉義將軍+當陽亭侯。倉曹掾就是軍糧儲備處長,在當時是要害職位,諸葛亮北伐多少次栽倒在軍糧上啊。奉義將軍,是雜號將軍中級別較高的,應該和孫吳的張昭擔任過的輔義將軍平級。張昭的地位在孫吳那可是近似於劉備時期的諸葛亮的,孫策把他看作“謀主”,孫權尊稱他為“張公”,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姜維非常器重。當陽亭侯,當然是遙領,因為那時當陽在孫吳手裡。雖是遙領,但是姜維此時只有二十七歲,而且對蜀漢寸功未立,如此封侯,在三國絕無僅有(世家子弟除外)。
對照在天水的遭遇,姜維在蜀漢迎來了第二次生命。而這個給他第二次生命的人,就是諸葛亮。
可是,給他第一次生命的母親呢?姜維收到了母親的來信,母親什麼也沒說,只是說要兒子給她買藥材當歸。當歸,當歸,應當歸去,娘在哪裡,家在哪裡。可是,母親怕為難兒子,就說要兒子買當歸。兒子要是能回來,自會回來,要是不能回來,那也可以毫無牽掛地不用回來,畢竟當歸是常見藥材,到處能買到。母親可能還想,要是直接讓兒子回來,讓蜀漢的人知道了,會對兒子不利,所以母親就小心翼翼地與兒子打起了當歸的“暗語”。就是嘛,母親讓孩子幫買藥,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母親對孩子,向來是考慮到最全的。
可是,讓人心酸的是,母親讓兒子買的,偏偏是“當歸”!
姜維給母親回信:“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娘啊,兒有良田百頃,不願守著老家那一畝三分地,你有遠志這味藥,何必再要當歸呢!
母親的期望,遭遇兒子的決絕。姜維知道給母親的信,肯定會被官府檢視的,所以,他也用了遠志的“暗語”。是滴血的時代逼著母子之間不能訴說衷情。
姜維的“遠志”到底是什麼呢?諸葛亮告訴了人們答案。北伐回來後,諸葛亮駐紮在漢中,把姜維調回成都任職,諸葛亮為此專門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信中說:“姜伯約做事忠誠勤奮,思考周密精細,綜合評價起來,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都比不上他。這個人是涼州上士。”李邵雖然在後世不出名,但當時在蜀漢也是一朵數一數二的男人花,當時楊戲在《季漢輔臣贊》裡對他的評價是“蜀之芬香”,此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