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乎隨時要開講《春秋》一樣,孫權每次與他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有人舉報說張昭說話總是盛氣凌人,孫權嘆口氣,說:“我與張公說話,都不敢妄言!”
這樣的人,要是天天在身邊晃悠,那不是讓人心煩嗎?
229年,孫權稱帝,需要設定丞相。有行動快的人跑到張昭那裡,祝賀他馬上就要做丞相了。丞相人選,除了德高望重的張公,還能有誰呢?
有行動更快的,就提前向孫權建議:“張公擔任丞相,實乃眾望所歸。”這樣既說出了孫權的心裡話,又討好了張昭,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是多事之秋,丞相責任重大,讓張公做丞相,並不是愛護他。”孫權“關切”地說。
孫權懶得找個更合理的藉口,就這樣把張昭排除在丞相人選之外,而是讓孫邵做了丞相。孫邵死了,丞相職位空缺了,百僚再次舉薦張昭。這一次,孫權沒有再找藉口,而是直接說:“我難道是難為子布嗎?擔任丞相,事務繁瑣,可是此公性情剛硬,如果不按他說的做,他就會埋怨責怪人,對他也不好。”
一句話,張昭團隊意識不強,沒有合作精神,他做了丞相,是不會有和諧局面的。孫權這樣說,倒是也符合張昭性格。可是,孫權老是違逆眾意,不讓張昭做丞相,孫權的梧桐樹棲不下張昭的鳳凰,這裡面有沒有其他隱秘的原因呢?
第一種可能,張昭在孫策死後,青睞的繼承人是孫翊而非孫權,孫權為之耿耿於懷?
第二種可能,赤壁之戰,張昭主降,孫權認為張昭是個自私膽小的傢伙?
第三種可能,張昭過於嚴厲,不想背後總有一雙嚴厲刻板的眼睛盯著?
……
還是多種可能糾結在一起?
不管多少種可能,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張昭是眾望所歸的丞相人選,但是孫權卻是萬萬不能讓張昭做丞相。先是孫邵,後是顧雍,這兩個遠遠不如張昭有威望的人,先後坐了丞相位子。從孫權接替孫策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張昭終生不能為相。
如果不能在自己應該在的位置上,那就什麼位置也沒有了,只能選擇離開。張昭是最應該做丞相的,但是孫邵和顧雍在丞相位子上,張昭會舒服嗎?看到張昭在那裡板著臉,孫丞相和顧丞相會放開手腳發號施令嗎?一次,孫權向百僚進行支援率調查,最讓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張昭要發言。張昭說孫權的法令太多,刑罰略微重了一些。孫權心裡暗笑:老糊塗,法令不多,刑法不嚴,怎能創造安定和諧的局面!他知道自己說不過張昭,乾脆沉默不語,指望著有誰能反駁張昭。但是,張昭的話誰敢反駁呢?孫權無奈,只得將頭轉向顧雍,滿懷期待地問:“你以為如何呢?”但是,顧雍讓他失望了,顧雍說:“我的看法就和張昭說的一樣。”孫權無奈,只得宣佈減輕刑罰。看來,有張昭在,即使不讓他做丞相,他還是照樣會讓孫權感到不爽。
沒辦法,孫權只得讓他離開。當然,孫權會讓張昭自己主動地離開,這樣孫權就免得落個打擊老臣的罪名。
第四節 非常君臣
懷念自己的影子——
從當上皇帝那天起,孫權就決定讓張昭離開了。
公元229年陰曆四月的丙申日,武昌,孫權稱帝,改年號為黃龍。當年那個哭哭啼啼被張昭扶上馬的愣頭小子現如今成了君臨江東的皇帝。
孫權集合百官,體驗做皇帝的感覺。臣子們很配合地稱讚孫權的功德,爭著說孫權是堪比堯舜的聖主。張昭舉著笏板走上來,正想要客套幾句,為孫權送上幾句褒揚功德的讚語,他還沒有開口,孫權卻開口了:“要是按照張公的計策,現在我還不知道到哪裡去要飯呢!”孫權這是在揭赤壁之戰時張昭主降的短兒。滿朝文武看著張昭,張昭羞慚不已,伏在地上,大汗淋漓。
當再次抬起頭時,大家發現張昭比剛才蒼老了很多。
孫權對張昭的不滿已經公開化了。張昭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安靜地離開。
“微臣老了,請陛下准許我辭職!”
“張公才74歲,姜子牙這個年齡還在河邊釣魚呢!張公怎能撂挑子呢!”
“微臣病了。”
“哦,病了?養病要緊,張公您千萬要保養好身體,這是對江東負責。”
就這樣,張昭辭去了官職,交出了兵權。君子知進知退,畢竟是精通《春秋》的人,張昭在孫權厭煩他的時候,選擇了主動退出。不過,在大家看來,張昭是引咎辭職,是在為當初主張孫翊掌權和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