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至少買一雙草鞋,違令者,滿門抄斬!”
夢畢竟是夢。母親對他說:“去緱氏山讀書吧。”母親說這話時是175年,劉備15歲。緱氏山距離京城洛陽不足百里,距離涿縣有一千五六百里,跑這麼遠讀書可一點也不好玩。
“盧大人是太守,有資格推薦孝廉,跟著他讀書,你就有機會了。”母親解釋說,“算你運氣好,生在了涿縣,他才可能收你為學生。”能為兒子成功爭取到盧植門下讀書的機會,在涿縣就算得上是成功家長了。其實,最成功的家長應該是曹嵩,因為他能把兒子送進太學。太學無疑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就在這一年,議郎蔡邕修訂儒學經典,親自書寫,刻成石碑,立在太學門口,避免山寨版學生誤導學生。可是,賣草鞋人家的孩子是沒有機會進入太學的。
每個地方都有土生土長的標杆性人物。涿縣的標杆性人物就是盧植。每個涿縣的孩子,都會被大人教導說:“好好讀書,長大了能做個盧大人那樣的官,就算是出息了。”盧植小時候拜在馬融門下學習。馬融的學問好,但是學問好的人很多,盧植為何單獨拜馬融為師?馬融出身豪門世家,世代為高官,最主要的是他的堂姐或堂妹是明帝皇后。拜在馬融門下讀書,就等於一隻腳踏進了天子殿堂。盧植就有幸拜馬融為師,然後做官提拔,現在成了九江太守。盧植的成功模式,在涿縣被奉為最便捷最完美的人生規劃。涿縣的年輕人,唯一能攀上關係的大人物,就是盧植了,他們要想複製盧植的成功模式,就要拜到盧植門下讀書,正如當年盧植拜在馬融門下。劉備在15歲時能到盧植那裡讀書,是因為盧植這一年因病去官。盧植請了病假也沒閒著,而是在緱氏山開辦了輔導班。讀書改變命運,拜在盧植門下讀書,就有希望敲開官場之門。
劉備要去緱氏山讀書,還要克服一個困難:學費。父親死得早,母親靠賣草鞋維持家用,難以支付到盧植門下讀書的費用。這時,劉元起雪中送炭般地站了出來:“大耳朵的學費,我出了!這樣德然讀書就有伴兒了!”劉德然是劉元起的兒子,但劉備不是,劉元起為何慷慨為劉備助學?劉元起這樣回答:“同宗中有這樣的孩子,不是尋常人。”以培養家族希望之星的名義,劉元起與劉備手拉手結對子,負擔起他的學費,與劉德然一樣。劉元起的妻子不高興了,說:“我家和他家不是一家,怎麼能這樣呢!”她這話泛著酸味,也許因為她影射劉元起其實是在與劉備的母親手拉手結對子吧,要不怎麼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呢。
也不能怪劉元起妻子多疑,劉備這個差生,確實沒有贊助的意義。劉德然源源不斷地將劉備在緱氏山的表現反饋到大桑樹下,劉備喜歡遛遛狗騎馬,喜歡音樂,喜歡穿時髦的華麗衣服……除了讀書,他都很感興趣,而且將劉元起贊助的錢大都投在了這上面。
“富家公子這樣的生活,他怎麼能學得會呢!”劉備的母親雖然知道兒子不喜歡讀書,但是不相信兒子居然像富家子一樣瀟灑了。
劉德然解釋說:“有公孫瓚,大耳朵就什麼都學會了——除了讀書!”
原來,劉備在緱氏山與同學公孫瓚關係最鐵。公孫瓚是遼西人,大帥哥,聲音洪亮,他是一個特殊學生:首先他是已婚學生,這在當時不稀奇,但他是父親的小老婆生的,地位低,他硬是憑藉自己的形象和才能,被遼西太守看上,招為乘龍快婿;其次他是在職學生,他是以遼西郡守文秘的身份來緱氏山進修的。公孫瓚來緱氏山是為了在此鍍金回去後提拔,而不是為了讀書,於是,他與同樣不喜歡讀書的劉備就有了共同語言。公孫同學要大幾歲,有工作經驗,有婚姻體驗,在劉備面前談人事,談閱歷,談女人,都能給劉備開啟一扇扇新的窗子,劉備對他很崇拜。在緱氏山,劉備表達意見時常常這樣開頭:“公孫大哥說過……”
捐資助學的劉元起一臉懊喪。這個大耳朵,花錢是讓他去拜盧大人為師的,他怎麼拜公孫瓚這小子為師呢?
大耳朵多麼好的一個孩子,就這樣被“公孫”帶壞了!劉備的母親痛罵公孫瓚,不知是劉德然敘述時吐字不清,還是她自己沒聽清,把“公孫瓚”說成了“公孫蛋”。就劉備的發跡史來看,他正是借“公孫蛋”的“殼”,才孵化出了自己的霸業。
畢業啦!畢業啦!畢業啦!
劉備和公孫瓚擊掌相慶,因為盧植在緱氏山的輔導班解散了。177年,盧植被拜為廬江太守,就解散了輔導班。本來,大家來緱氏山是為了在盧植這裡報個到,根本不是為了讀書;從漢武帝開始,朝廷就規定郡守以上的二千石官員,如果不積極推舉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