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樣有膽,常常提意見。
劉備不是不喜歡別人的意見。法正,劉備對他幾乎是言出必從。法正說益州民殷國富而劉璋是個窩囊廢,勸劉備取了益州,劉備於是取了益州;法正說曹操無力兼顧漢中,勸劉備取了漢中,劉備於是取了漢中。法正的意見,是讓劉備成為一方之主,劉備當然高興。趙雲呢,時時記著自己最初起兵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老百姓,他也是奔著劉備的仁義口號,才為他廝殺了這麼多年。可是,白天不懂夜的黑,趙雲看不到仁義只是劉備的形象策劃而已。趙雲心裡,劉備是完美的,不能有絲毫瑕疵。劉備心裡,趙雲是搏出位,擺老資格。資訊不對稱,曾經的知心君臣,而今話不投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益州的文官武將“一臉莊重”地在一份請願書上簽字,強烈呼籲朝廷尊重“民意”,封劉備為王。
歷史記載的簽名順序是這樣的:馬超、許靖、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排了十一個人,還沒輪到趙雲,趙雲被“剩”在那個“等”字裡。二十年前,劉備被曹操趕到袁紹那裡,棲身鄴城,一無所有,幾是“裸奔”,趙雲為他秘密募兵,那時,趙雲與劉備“同床眠臥”,可是隻在關羽、張飛之後啊!二十年過去了,趙雲在劉備眼裡成了剩者。
共同走過就一定要攜手未來,只是一個美好的誓言。劉備坐上了漢中王的位子,再也不與趙雲攜手。
劉備成了王,可以大封名號將軍了。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前、後、左、右四方將軍稱號,各有其主。
諸葛亮對這個任命持保留意見,他說黃忠名望不能跟關羽、張飛等人並列,黃忠在益州的戰功,馬超、張飛看見還能理解,但關羽卻是遠在荊州,恐怕會對此不滿。諸葛亮這樣說,很可能是在為趙雲爭取。可是,劉備寧可得罪關羽,也不讓趙雲上位。劉備的想法很簡單:讓你做雜號將軍,這就不知道東西南北了,要是讓你做名號將軍,那你還不得上天啊!
劉備做漢中王,成立“大桑樹王國”(詳見
第一章),大批提拔,大行封侯,趙雲的官職沒有絲毫改變,也未獲得侯位。
蜀漢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211年5月15日),劉備即皇帝位又是大批提拔,又是大行封侯,趙雲又是“原地不動”。
趙雲,與蜀漢開國皇帝的距離越來越遠。曾經與趙雲“捉手而別”的劉備,斷然地拒趙雲於千里之外。
劉備即位後,立即著手東征,準備討伐孫權,為關羽報仇。吃了我的吐出來!劉備的內心深處,是要奪回荊州。
是否伐吳,這事兒劉備說了算,別人說什麼都是扯淡。禍從口出,患從口入,一句話不合適,逆了龍鱗,那可是要命的,還是管好自己的嘴吧。
可總會有些“不和諧”的人出現。從事祭酒的秦宓,在劉備面前慷慨陳詞,發表題為“伐吳必敗”的演講,說伐吳時機未到,師出必敗,“陳天時必無其利”。烏鴉嘴!劉備大怒,下令把秦宓關進監獄。誰再動搖軍心,這就是下場。
可是,趙雲這時偏偏站了出來。他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先滅掉曹魏,孫吳自然就會降服。現在曹操雖死,但曹丕篡漢,應當利用人們對篡漢不滿的情緒,早日出兵佔據關中,控制黃河、渭水上游,討伐凶逆。關中、關東地區主張正義的人,一定會帶著糧食趕著馬車來迎接王師。因此,不應把曹魏擱在一邊,先和孫吳爭戰。戰爭一旦起來,一時解決不了,將造成不良的後果。”
趙雲說話很小心,他給劉備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前景:“且先滅魏,則吳自服”。趙雲並非真的要劉備當時就去攻打曹魏,而是要他先放棄討吳行動,“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休養生息,打好根基。一貫穩重的趙雲,看到了伐吳必是一場悲劇,就拿“滅魏”這個前景來安撫劉備。有人失戀跳樓,公安局的談判專家在樓下喊:我認識電影學院裡幾個女網友,忒漂亮了,你下來,我把她們的QQ號給你!其實談判專家根本不會上網,他這樣說,只是為了哄人下來罷了。談判專家趙雲想說的話其實就一句,“兵勢一交,不得卒解”,真打起來,劉備你不行!
當時益州連年戰爭,兵微將寡,且是遠師出征,對東吳絕無勝算。趙雲的建議是很合理的。可是,剛剛當上皇帝的劉備,心氣頗高,急於炫武,哪裡聽得進趙雲的意見!
那人不跳樓就活不下去,這是談判專家的悲哀。劉備不折騰著東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