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總共六百年沒有人超過。他寫給劉禪的《出師表》,在劉備面前的口頭即興作文《隆中對》,無人能比。百忙之中,諸葛亮專門寫了一篇《甘戚論》,勸解二人的關係。可惜,這一次,諸葛亮的議論文沒起到應有的效果,楊儀和魏延讀了《甘戚論》,“二子不感”,關係沒有絲毫改善。
《甘戚論》失傳,是不是被魏延或者楊儀撕碎了扔在對方臉上去了?衝動起來,他倆是敢這樣做的。
魏延和楊儀,吵起架來,不分勝負,是因為他們各有各的殺傷性“武器”。
讓鐵嘴啞口無言——
魏延的刀,楊儀的眼淚,是他們各自的“絕門武器”。魏延和楊儀,只要走到一塊兒,必定發生三部曲:第一步,吵,吵累了坐下來接著吵;第二步,魏延拔出刀來,在楊儀面前晃來晃去,作為一員武將,魏延對自己的刀術很自信;楊儀呢,痛哭流涕,淚水漣漣,委屈的樣子著實讓人同情;第三步,軍司馬費禕聞訊趕來 ,坐在他倆中間,苦口婆心,勸說他倆和氣為上。
武將的刀和文人的眼淚,哪一個更具殺傷力呢?一邊是舞來舞去的刀,一邊是淚水和飛來飛去的唾沫星兒,可憐的費禕,坐在中間,搜腸刮肚地說著勸和的話。
魏延的刀光在眼前寒光閃閃,楊儀的唾沫星兒在臉上“普降小雨”,但是費禕的努力沒有白費,好歹魏延和楊儀還能勉強維持同事關係,各盡其職,相安無事——直到諸葛亮死。
也就是費禕能勸和二人。費禕可謂是蜀漢第一鐵嘴,外交事務大都是由他出馬。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征討南中(即《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之後,派遣時任昭信校尉的費禕出使東吳,宣信中郎董恢作為副手隨行。
蜀漢鐵嘴費禕來了,得給他點厲害瞧瞧,讓他知道東吳人的嘴也不是隻能用來吃得下豆腐。東吳人安排好了一切,做足功課,布好陷阱,單等費禕出醜。
孫權設食招待費禕,提前下達通知:“蜀使來的時候,都埋頭吃飯不要起身。”不久費禕來到,孫權停食迎之,然而群下卻都不起身。費禕嘲諷道:“有鳳凰飛來了,是麒麟的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驢騾無知,伏食如故。”就這一句話,費禕就把在座的東吳眾臣說成了驢騾。諸葛亮的侄子、吳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繼承了諸葛家的伶牙俐齒,回答費禕說:“我們種下梧桐,本欲等待鳳凰,沒想到現在飛來了麻雀,竟也自稱有鳳來翔?我們何不彈而射之,讓它返回故鄉!”諸葛恪只是主力隊員,接下來,在孫權帶領下,羊茞等東吳鐵嘴,一起上陣,對費禕進行“圍攻”,紛紛論難,詞鋒不絕,而費禕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言辭順暢,義理充分,絲毫不佔下風。
這麼多人說不過一個人,今天在座的,都得站著進來,躺著出去。東吳人只好忍痛上了最好的酒,輪番為費禕敬酒,想把他灌醉讓他出醜。看看費禕醉了,諸葛恪等人又“開火”了,拿國事來問他,問題更加刁鑽,話語裡更多陷阱,費禕就說自己醉了,等他出去吐完酒回來再回答。費禕出去再回來後,早就想好了怎麼回答,回答起來滴水不漏,天衣無縫。
就這樣眼看著費禕全身而退嗎?關鍵時候,還是孫權使出了殺著,他藉著醉意,輕狂地對費禕說:“楊儀、魏延,皆為牧豎小人。二人雖常有雞鳴狗盜的小本事,你們任用了他們,但是他們的危害看來輕不了,如果一朝無諸葛亮,二人必為禍亂。你們這樣糊塗,不知防慮於此,如何為將來打算呢?”
費禕沒想到孫權會拿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來說話。魏延和楊儀的不合,是天下新聞,無人不知。這不能不說是蜀漢的恥辱,而且,孫權說得也句句在理。始終滔滔不絕的費禕,此刻驚愕地張大著嘴巴,不知說什麼好。費禕恨死了魏延和楊儀:你們吵架可真是吵出了天下第一的水平。
東吳大臣們笑了:哈哈,終於把鐵嘴難住了,感謝魏延,感謝楊儀!
費禕敗下陣來,替補隊員董恢要出場了。董恢沒有和孫權說話的資格,就當眾看著費禕說:“你可以立馬說楊儀、魏延不和諧,是出於私忿而已,二人並無黥布、韓信等難以控制的野心。如今正要掃除強賊,統一國內,功業憑藉才能成就,若捨棄他們而不任用,動輒防其後患,那不就等於害怕風波而廢其舟楫嗎?這並非長計。”董恢這話就是說,魏延和楊儀,雖然有矛盾,但是還要用他們掃除當然也包括東吳的“強賊”。這話,綿裡藏針,孫權聽了,也只得打哈哈地大笑。
當時,蜀和吳之間就是國際關係,魏延因為和同事鬧矛盾,早就成了國際話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