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起成名,只不過是對手以勝成名,他以敗出名。《三國演義》的讀者,對這四場戰爭,常會讚賞呂布的勇猛、徐庶的高明、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才俊、關羽的武功,而常常恥笑曹仁的平庸。《三國演義》裡的曹仁,是“常敗當數第一”的庸將。但是,歷史上的曹仁真是這樣嗎?
二 曹氏第一
初露頭角———
如果在和平年代,曹仁最後也許被作為叛逆被朝廷剿滅。但是,曹仁有幸生在了東漢末年。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那個群雄逐鹿的特殊年代,是屬於曹操、曹仁兄弟們的。加入到曹操隊伍,曹仁才真正迎來了自己的青春。
據《三國志》,曹仁成名於討伐袁術的戰爭。那時的曹操還在為鞏固根據地而奮鬥,自己羽翼未豐,能提供的機會少,又有夏侯惇、夏侯淵這些出來比較早並且與曹操同齡的人,所以沒有給曹仁很多戲份。曹仁在初期討伐袁術的戰鬥中只是充當跑龍套的角色。姑且這樣,也算是重用,畢竟,這時的曹操,自己也就是一個東郡太守。
曹仁恰恰是為那個時代而生。“少好弓馬弋獵”,等於從小就接受軍事訓練,效果絕對比為混文憑而上軍校好得多。“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就相當於一次次的實戰演習。由黑洗紅,曹仁如魚得水,如虎下山,如鳥投林,具有軍事天賦的他,在討伐袁術的戰鬥中“所斬獲頗多”。“斬”,是說明曹仁衝鋒陷陣,武功高強,“鎮壓”了袁術陣營的不少人。“獲”的含義應該有兩重,一是繳獲軍用物資及戰馬、軍糧等,二是攻城拔寨。
看來,曹仁並非只知掄著板斧殺殺殺砍砍砍的一介武夫。除了斬賊於馬下,他還著眼於戰鬥力的可持續發展,注重為部隊積蓄力量。征討袁術,“斬獲頗多”,領功受賞,曹仁高興。曹操也高興,自己沒看走眼:好弟弟,將才!
雖然曹操誇獎自己的堂弟是將才,但這時曹營名將如雲,初露頭角的曹仁,和夏侯惇等人相比,還是顯得嫩了一點。但是,最終曹仁卻成了曹氏第一人,他的成功軌跡是怎樣的呢?
夢想實現了———
曹操要有大動作了。起兵征剿黃巾軍,那是國家使命,後來攻打袁紹,那是義憤所激。現在,他又要去討伐陶謙了。征伐陶謙,曹操真正加入到了中原逐鹿這場三國大戲的序幕,開始擁有了自己的角色。
開始,總是小心翼翼的。升帳點將,是大軍出征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諸葛亮就是因為錯點了馬謖,失了街亭也失了一個軍事理論家。當時曹操手下名將不少,除夏侯惇外,夏侯淵、曹洪、許褚、典韋、樂進、于禁等都是一些響噹噹的角色。東征陶謙是曹操的第一次獨立的軍事行動,只許勝,不許敗。
僅僅比曹操小兩歲的夏侯惇老成持重,就被留下鎮守後院,駐兵濮陽,留作退路。曹操還把典韋留給夏侯惇,讓這員悍將在關鍵時刻出來廝殺。當然,他還把自己最器重的謀士荀彧、程昱留下為夏侯惇出謀劃策。重視後方,未戰先思退,這是曹操超過劉備和孫權的地方。
後方安排好了,該安排戰徐州的人馬了。許褚以勇力著稱,就以宿衛的身份跟在曹操身邊,既可做保鏢,又能做先鋒,一舉兩得。樂進、于禁兩員大將隨軍出征,隨時聽任調遣。夏侯淵成名已久,有一定經驗,就委以要職騎都尉,領有騎兵指揮權。對他十分重用,誰領騎兵都是一種榮耀。這一安排還有奧妙之處:夏侯淵是曹操的連襟、老鄉、同族,信得過。
曹操的這個安排可以說是天衣無縫,但是還不夠完美。因為,先頭騎兵部隊的先鋒人選還未定。古時出征,都要派先頭部隊。萬事開頭難,先頭部隊任重而道遠,起著刺探敵情、震懾敵人、提升士氣的作用。先頭部隊往往由騎兵擔任,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在敵人面前,打不過敵人時,也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撤退。冷兵器時代,騎兵永遠是最精銳的部隊。兩軍對峙,騎兵勝。騎兵先鋒部隊,往往是被派出的第一支部隊。先頭部隊由先鋒帶領,因為主帥還沒上來,先鋒獨立作戰的能力必須要強。先鋒,是被派出的第一人。
到底誰做這一次的騎兵先鋒呢?曹操的心中早有人選。曹操把曹仁找來,一臉凝重地說:“你帶領騎兵吧!”曹仁一聽,鮮血馬上燃燒了起來,血管裡有一種要決堤而湧的衝動。
騎兵!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正是“少好弓馬弋獵”的曹仁夢中的嚮往。現在,這夢想就要在戰場上實現了。這次東征陶謙,曹操邁出了個人擴張的第一步。這第一步,他派出的第一支部隊由曹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