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暗中保護。69年鐵列克提事件之前,藍盾從李滬生西去列車上盜走日記,而後該日記實際上落入紅盾手中而李滬生在酒泉基地被第二次拿走日記藍盾負傷後,又落入紅盾手中,於是提前放在奎屯北疆醫院停屍房,引誘李滬生繼續西行,以偵破‘日記之謎’”
“紅藍盾一直在打鬥著,試圖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所謂的真理尋求自己所謂的真相糾纏不清”
“這也符合古老的東方辯證法吧呵呵”說書人說到這,呷了一口茶,笑容裡掩隱著神秘的東方意味。
…
“所有爭執的兩派,都堅定地認為自己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在如何處理異端的問題上,紅盾是強硬派,而藍盾主張人性的、合理性的處理藍盾是部隊長親自領導的,當然具有更強大的世界觀”
…
“這就發展到,在‘抓住’李滬生後,隨後他們宣佈,李滬生與當時全國的一項重大案件有關因為部隊長一直不同意這種絕對化、簡單化處理而這似乎是兩種命運的較量——部隊長再次被拘押審查
可是,最終發現李滬生日記不過是一片空白,沒有偽造、沒有暗液塗寫一本浸染了鮮血的空白日記!
對部隊長的審訊再次失去了證據!
…
“可惜了,部隊長!”
…
“不!”說書人臉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
注①:該詩句出自上世紀50年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
注②:這裡出現的軍史編輯部,就是在第六部 《兵士日記》篇首中曾出現的編輯部,在前是一次大膽的穿插,在此也是一次重要的照應。因為本文是一個大結構的作品,望讀者留心注意。
4。士兵與間諜
4。 士兵與間諜
…
“嗯?”問話的編輯一愣。
…
“哈,部隊長二次出山,而且這次真的是別開生面!”講課人眼中溢位喜樂。
“噢?!”一片驚訝。
…
“記得1969年部隊長和李滬生從哈薩克偵查回來,突厥山洞裡面的對話嗎?”
“山洞裡除了兩個匪首、溼瘩、彼得、眾匪徒外,還有一個陌生人的聲音”
…
“這個陌生人說的話,夾雜著濃重的北京口音不像中亞人的新疆普通話口音”
“這在很長時間都一直引起我方偵查機關的懷疑,他是不是67年叛逃我軍某部副參謀長”
“後來經查證,我方叛逃人員已於次年在海邊溺水而亡。就是說,這個陌生人是個新角色”
…
“而這個人在整個故事的發展中就一直再也沒有‘露面’,他才是敵方真正的‘夜鶯’!而我們故事的所有參與者也都再也沒有注意過他,除了一個人!”
“誰?”
“部隊長!”
…
“部隊長在‘身陷囹圄’苦肉計時,就不斷思慮這一問題,在不斷破獲的突厥匪徒前來暗殺的刺客中,也沒有找到這個人他斷定,這個所謂的陌生人一定隱藏很深,是個旗幟性的人物,輕易不會露面而當他出獄開始組建中國西部紅藍盾軍團時,就為這個陌生人選好了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
“誰?”
…
“藍盾!”
…
“華光1號——好啊!”
…
“不!可惜藍盾大尉已經犧牲了!”
…
“啊!?這不可能!有人1975年還在土倫山口看到他的!”
…
“那李滬生呢?”一個聲音怯生生地問。
“他能不能擔負起這一重任,還是讓歷史來檢驗吧!”
“檢驗有什麼用?他不是也犧牲了嗎?”沮喪的聲音。
…
“好了!不要爭了!”編輯部領導發話了。
“這個陌生人到底是什麼人?”主任的聲音。
…
“他就是部隊長最早在中亞古堡說過,而李滬生後來也猜測到的,那個在中國情報機構和境外間諜組織之間最高對決的一個敵人!”
“最早的一次對決發生在1968年中哈邊境塔城山口,兩個紅五星軍士,為了各自的主義和理想,搏命格鬥,拳劍相擊那時他的身份是蘇聯下級情報軍官,從駐外使官任上渡假期間到中國邊境耀武揚威,向藍盾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