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3/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岩石上建造豎穴墓室的,還有湖南長沙象鼻嘴1號墓、陡壁山漢墓以及山東鉅野紅土山漢墓。紅土山漢墓在發掘前仍儲存有高出岩石面約10。2米封土堆。建於岩石山丘上的豎穴墓,或於其上再築封土,或不築封土。如前所述,南越王葬埋非常隱秘。孫權派數千兵士南下嶺南尋找趙佗等南越王陵墓,欲掘家盜取墓中財寶,結果只找到了三主趙嬰齊墓,盜走了墓中的玉璽、金印和寶劍等珍品。這些記載從側面說明,南越王陵在岩石小山(亦即象崗)_仁沒有再夯築封土,否則,如此明顯的地面標誌,數千人遍地搜尋,不會不被發現的。象崗漢墓系南越國二主趙胡(昧)的陵墓,下葬於武帝時,當西漢中期。從建築格局看,受中原王陵形制的影響,修建在象崗山體之中,而象崗在西漢時期,處於南越國都城—番禺城的西北角,屬於都城的近郊。趙胡(昧)選擇此地建墓,符合王陵建於國都附近的時代風尚。但它又不完全照搬中原王陵的形式,採用了以豎穴墓的形制為主,兼用崖洞墓的形制,是一座形制獨特的陵墓。至於象崗古墓為什麼採取了既類似於中原又有別於中原工陵的建築形制,這一點可從象崗山本身的自然條件來分析推斷箇中緣由。
象崗山的原生巖為石英砂岩,在大自然的風雨侵蝕下,原生石英砂岩逐漸風化成砂質勃_}o南越王選中這裡建造陵寢,想必本意是要建一座豪華氣派的崖洞墓。但環境不由人,風化特甚的象崗,其強度已大幅度降低,有些地方使用普通的鎬、鏟即可挖開,是無法鑿成堅固的崖洞的,因此只好在總體規劃上採用了豎穴墓的形式。墓葬的修建次序是:先在象崗頂部風水好又便於造墓的比較平坦的地方,規劃出墓口的平面形狀、尺寸,然後向下挖掘,到一定深度(約20米)停止,在豎穴巖坑底部南端兩側橫向掏洞成東、西耳室,在巖坑北部建造前室、主棺室,以及東、西側室和後藏室。
趙胡(昧)墓的墓室建築實際坑位面積只有100多平方米,僅相當於中山靖王劉勝墓(502平方米)的五分之一,連長沙國王后曹撰的墓( 128平方米)也比它大得多。這無論從墓主作為外藩封國之王,或潛稱“文帝”的身份來說,似乎都很不相稱。這個差異應和南越國當時的社會歷史和經濟發展程度緊密相關的。在漢初,嶺南地區要比中原落後,處於廣種薄收的落後生產方式階段中,生活水平很低。漢興幾十年,經過秦代留戍嶺南的五十萬大軍和南越人民的共同辛勤勞動,到武帝時,嶺南地區社會經濟才有了飛速發展。建國後廣‘州近郊發現的南越王國時期的墓群也反映了這一史實。南越王國前期,墓的規模一般較小,隨葬器物也少,大墓很少發現。那些規模較大、隨葬器物豐富的大墓,幾乎都出於南越王國的後期—漢文、景以後到武帝元鼎六年南越滅亡這一個時期。象崗趙胡(昧》墓與中原王侯墓相比雖顯得過小,但在當時的南越境內卻絕不算小,相反,卻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整座墓修在石英岩的地基上,這地基離山頂超過20米。也就是說,在動工建墓以前,先要從山頂向下挖一個20米深,面積略大於墓室底面的大坑。從已發掘出的墓室底部面積約100多平方米來看,假設當時挖的大坑坑壁垂直,這個大坑的體積也有2000立方米左右。實際上,在施工時,垂直下挖一個20米深的大坑是很困難的,尤其象崗的石英岩,有些地方已經風化,如果垂直挖20米,幾乎肯定會出現塌方。因此,挖坑過程中必須採用不斷擴充套件坑壁,階梯式擴方的方法,墓坑的實際工程量肯定要大於2000立方米。可以想象,在2100年前鋼鐵工具還很不普遍的嶺南地區,要在石山裡鑿一個這樣的大坑,該是何等艱鉅!
我們的祖先在剛剛學會造房子的時候,是用木棍組成房架,用獸皮做擋風的牆壁。到青銅時代,中國北方的房子,主要是用夯土的方法來建牆,以木為柱;而南方的房子則主要是木結構的,用石頭做材料的建築。在嶺南地區,目前只見到南越王墓一座。
經考古人員計算,南越王墓的墓室,一共用了750多塊石頭。這些石料後來經過廣東省地質測試分中心以及社科院廣洲地質新技術研究所施純溪、朱照宇等專家的鑑定分析,其巖性主要是砂岩,其次是少量玄武岩,還有一兩塊花崗岩,砂岩比不上玄武岩和花崗岩這些火成岩堅硬耐久,但卻容易鑿打加工,在完全靠手工鑿石的時代,它自然是首選的材料了。
象崗南越王墓所用的全部石料,包括砌牆石、挑簷石、柱石、頂蓋石板等,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鑿打。在墓室一些砌牆石塊上,考古人員還找到了比較清晰的鑿痕。根據這些鑿浪,估計當時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