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器,進一步揭示南越國的百官制度如同漢朝,少內也應是內史的屬官。
除銘刻的銅器外,還有一件上刻“乘輿”的銀洗一件。此器物出土於東牆根下層,出土時與銅鑰放在一起,並壓於一個銅鼎之下。其形狀為直口、平沿、折腹、圓底、素面。底部劃5道波線,平沿處的正面和背面都有銘刻,其中正面刻“三”字,背面刻“六升界(共)左今三斤二兩、乘輿”等共11個字,從字面上看,刻劃淺細,不規整,考古學家麥英豪對其書寫內容的釋解為:某地(或某官署)共(供)獻的“乘輿”用器,重“三斤二兩”,容“六升”。“共”下右側刻一“左”字,似為“左工”省文,口沿上的“三”字,應是器物編號。
至於銘刻“乘輿”兩字,原指皇帝、諸侯乘坐的車子。《孟子·梁惠王下》載:“今乘輿已駕矣。”賈誼《新書·等齊》也有“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的記載。隨後泛指皇帝用的器物,並作為皇帝的代稱。蔡豈《獨斷上》中曾有“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又“天子至尊,不敢諜讀言之,故託之於乘輿。乘猶載也,輿猶車也。夭子以天下為家,不以京師宮室為常處,則當乘車輿以行天下,故群臣託乘輿以言之,或謂之車駕”等句。此銀洗鑑刻“乘輿”兩字,表明這是南越…} r的專用器;“乘輿”喻御服器械百物,也襲用漢廷稱謂。
繼銅器、銀洗器的銘刻之後,後藏室還出土了一枚字樣看起來有些特別的封泥,封泥近長方形,長2,3厘米、寬3。5厘米、厚'。5厘米,出土時一角崩損,泥塊底部有木匣痕和穿繩凹溝。右側隱約可見指紋痕跡。印面方形,田字格,邊長2甲1厘米,印文篆書“粼榔候印”四字,其中“候印”兩字較清楚,“粼”字右側殘損,而“榔”字幾被抹平,只從殘痕中隱約可辨。“粼榔候”到底代表或說明了什麼,史籍無徵。據考古學家黃展嶽推斷,“粼鄭”當為地名。候,《漢書·百官公卿表》載:衛尉、中尉、將作少府、屬國都尉、城門校尉屬官皆有候,掌武職,司守衛,與此封泥“粼鄭候”皆不合,故疑為南越國自置。十幾年前,著名歷史學家陳直先生據傳世封泥“臨苗守印”、“濟北守印”、“即墨太守”等郡名皆非漢廷設定,故推定為齊國自置之郡,並謂西漢初中期王國,皆分割各縣,自置郡名。陳氏又據漢印有“膠西候印”、“苗川候印”、“蒼梧候印”和封泥“豫章候印”,“臨茁候印”等,推定郡守屬官有候,此皆漢表所失載。“粼鄭候印”封泥的發現,為陳氏之說增添一例實證。據陳氏說以此類推,“粼榔”應是南越國自置之郡名,候乃粼郡守之屬官。ii螂”地望不詳,從南越國與長沙國長期為敵,以及“粼榔”屬漢化地名等方面考慮,推測“鄭榔”可能在南越國北境,與長沙國毗鄰,粼鄭候之職責似應與漢代邊郡太守都尉下之候官相近。
由於“粼綁候印”封泥出於後藏室,可知室中部分器物應為“郡榔候”所膊送。整個後藏室,裡面全是各種日常用具,除煮食的鼎、烤爐、銀洗器外,還有盛物的陶罐等。有些罐裡頭還放有剁得大小相似的豬骨,有去了頭和爪的禾花雀,還有魚、海貝、蝦等等,稱得上是山珍海味俱全。顯然,這些都是為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準備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工作,整個象崗古墓地下宮殿的秘密終於揭開了。從出土的各種實物分析判斷,象崗古墓的墓主,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
南越王墓的形制
當發掘工作完成之後,關於整個南越王墓的構築格局也隨之顯現出來。從總體上看,這座古墓先在象崗小石山的山頂向縱深劈開20米,鑿出一個平面如“凸”字形的豎穴,前端兩側再加掏洞以建造耳室。全墓用紅砂岩石砌築,分前後兩部分,共7個墓室。前部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部正中是主棺室和後藏室,兩側為東、西側室。前室頂部及四壁均有彩繪雲紋圖案,裝飾富麗,象徵墓主生前的宴樂廳堂,室中置帷帳、車具。東耳室是禮、樂、宴飲用器藏所,置編鐘、編罄及大型酒器。西耳室置青銅禮器,各種銅、陶生活用具、兵器、甲青、鐵工具、車馬帷帳、金銀珠寶、象牙、漆木器及絲織品、五色藥石與硯石丸墨等等,數量達四五百件,是全墓儲藏器物最多、最豐富的一個庫藏。墓主棺撐置於後部主室正中,墓主身著絲縷玉衣。後藏室儲放著膳食用具和珍送。東側室為姬妾藏所,西側室為從死的危丁廚役之室。全墓的構築格局以及隨葬品陳置都是仿照人生前前朝〔堂)後寢〔室)居處佈局設計的。
據《史記·南越列傳》載,南越第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