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2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愀猓��逡馴惶�鉤殺餛��驕�穸戎揮�3一4厘米,且多數玉衣片已散亂不堪,除兩袖、褲筒、手套等部位的輪廓尚隱約可辨外,面罩和雙鞋則零亂得難以分出原有的順序和層次……儘管如此,考古人員依然情緒亢奮,喜不自禁,因為這畢竟是嶺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南部地區首次發現的一件漢代玉衣礆服。1968年,考古學家在河北滿城劉勝夫婦的墓中出土了兩件金縷玉衣,曾轟動世界。而今夭,象崗古墓發現的玉衣也必將令世人再度為之矚目。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階貴族死後的S}服,史書中稱“玉匣”或“玉押”,但它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模樣,自漢代以後就無人知曉一了,這個謎團曾困惑了人類l儀心多年。1968年,考古一〔作者在河北滿城縣的一座小山丘中,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給的墓葬。,在劉勝和竇給的屍體位置上,分散著許多小玉片,經過考古人員白榮金等人的精心清理、修整和研究,終於復原出兩套完整的玉衣。劉勝和竇館玉衣的出現,使現代人類第一次看到了歷史記載中的玉衣的真面目,從而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玉衣,外觀和人體的形狀一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許多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玉片組成,玉片上有小的鑽孔,玉片之間用纖細的金絲加以編綴,考古界將它稱為“金縷玉衣”。在這兩套玉衣中,劉勝穿的玉衣形體肥大,頭部的臉蓋上刻畫出眼、鼻和嘴的形狀,腹部和臀部突鼓,褲筒製成腿部的樣子,頗似人體。而竇給的玉衣比較短小,沒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狀,這可能是由於表現女性人體凸凹與當時的傳統觀念相違背的緣故。劉勝玉衣全長1 。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用於編綴的金絲約重1100克。
玉衣作為漢代高階貴族特有的礆服,有其發生、發展和消失的過程。從考古資料考察分析,早在東周時期就有在死者臉部覆以綴玉面罩、身上礆以綴玉衣服的習俗,這種“綴玉面罩”和“綴玉衣服”的現象應當算是“玉衣”的雛形。自田野考古學在中國興起後,從1954年到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發掘的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在有些死者的臉部發現了許多帶孔的玉石片,有的玉石片做成眉、眼、鼻、口的形狀,並按五官的位置排列,以象徵人的臉部。根據《儀禮·士喪禮》記載,古時覆蓋死者的臉部用“布巾”、“冥目”,裹首用“掩”。而此次考古工作者於東周墓中死者臉部發現的玉石片,原來可能是縫綴在“布巾”、“冥目”一類覆面織物之上的。至於玉衣的頭罩,則應是從裹首的“掩”演變而來的。
戰國時代死者臉上的綴玉覆面和身上的綴玉礆服,雖然和漢代的玉衣有一定的淵源關係,但還不是真正的玉衣。類似滿城漢墓出土的、形制完備的玉衣,最早出現於何時,史無明文記載。在考古發掘中,曾多次出土漢代的玉衣,但儲存完整的只佔少數,多數僅殘存或多或少的玉片。從考古資料看,已出土的玉衣為數在}2套以上,其中屬於西漢的共11套,屬於東漢者至少有11或12套。在西漢玉衣中,有準確年代早於滿城漢墓的,有咸陽楊家灣漢墓和臨沂劉疵墓。楊家灣漢墓的年代為文景時期,劉疵墓屬於西漢前期。但這兩座墓都缺乏明確的斷代根據,只能確定其上限應為文帝時期,下限可能達到武帝初年。至於文帝以前的玉衣則沒有發現過。
就文獻記載而言,《史記》所述訖於漢武帝天漢四年,而未見關於玉衣的記載。成書於武帝時期的《淮南子》一書,在論述厚葬時仍然只承襲《呂氏春秋》中所謂“含珠鱗施”的說法,也未見“玉衣”一詞。由此推測,葬以玉衣的習俗,在全又武帝時期可能才流行不久,或尚未形成一種制度,因而知道的人不多,《史記》也未載其事。
從漢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考察,玉衣的出現不大可能在西漢初年。高祖時,由於經濟貧困,“自天子不能具醇驪,而將相或乘牛車”。惠帝、呂后年間,雖然“衣食滋殖”,但經濟尚未恢復。文帝時期,雖然經濟有所發展,面“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史記·孝文字紀》載文帝本人也規定,“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所記是否完全符合實際,當然值得懷疑,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經濟尚不富裕的事實。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武帝初年,漢王朝透過70年左右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致使“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狀況。隨著經濟的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