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3/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例環形玉契1危蓋圓框內嵌入一塊圓玉片。危身玉片質堅色青,浮雕勾連谷紋。危身銅框飾獸形與幾何形紋。此器的製作與銅框玉蓋杯相比,還多了一層霖漆工藝,工藝更為複雜。
4。承盤高足玉杯。出主棺室,出土時以絲絹裹纏,通高17厘米。由高足青玉杯、托架和銅承盤三部分組成。
高足杯由杯身與座足組成。杯身圓筒形,上大下小,圓底,上下飾葉瓣紋,中間飾勾連谷紋。座足呈燈把形,飾以葉瓣紋,杯身與座足系用兩塊青玉分別雕琢而成,然後在杯身底部與座足上部連線處鑽孔,以小竹條貫穿連線。玉杯高11。 75厘米。
托架由三龍共銜一塊中心鏤有圓孔的花瓣形玉片組成。玉片中心的圓孔徑與玉杯下部吻合,玉片外沿透雕成三大隻小共6個花瓣。,花面飾勾連雲雷紋。三龍皆金首銀身,張口各銜一瓣小花,共同託承玉杯。龍體的末端固定在托架底部的扁圓形銅圈上,銅圈又平置在銅承盤沿上。
銅承盤寬平沿,淺腹,平底,下附三個鋪首形足。盤腹外壁貼飾三個用銀鑄制的小鋪首。高6。6厘米。
這件承盤高足玉杯有著極複雜的套接關係,鋪首形足與盤底,小銀鋪首與承盤壁,三龍尾與托架圓圈形底,二龍首與花瓣形玉片,花瓣形玉片與玉杯,玉杯身與座足等,或焊接、或鉚接、或樺卯套接,可謂花樣迭出,奇妙無窮。可以想象,完成這樣一件器物,需要花費多少心血,更需要準確到位的製作以及精心的套接,沒有青銅、金銀、琢玉等工藝方面的能工巧匠通力合作,是不可能完成構思如此奇妙的曠世之作的。
5。帶鉤。共4件,皆精美華麗,出自主棺室頭箱中,出土時均外裹絲絹。
龍頭形玉帶鉤,兩件成對,形制全同,長巧,1厘米。青玉質,青黃色,半透明,玉質細膩溫潤,鉤體呈細長條形,滿飾勾連雷紋,如同鱗片一樣,首尾均作龍頭形,鈕作矮圓柱形,雕工十分精湛。
圓雕龍虎玉帶鉤,青玉質,區域性有深褐色斑,長19 。5厘米。通體圓雕,龍虎並體形,共分8節。鉤首龍頭和鉤尾虎頭2節做出圓卯,中間6節有圓孔貫通,中心用鐵條將8節串連而成。主紋是虎形,虎頭寬扁,鼓目露齒,四爪著地,好像與龍一起賓士在風雲交際之間。這件玉帶鉤無論在造型上,還是在工藝方面,都屬上乘之作。
龍虎擁環帶鉤,青玉質,半透明,晶瑩光潔,區域性有褐色斑,長18。9厘米。全器由一塊整玉雕成。雕鉤首呈虎頭形,末端作龍首形,虎龍雙體並列,彎曲呈S形。鉤中上部透雕一環,龍張口齧環,虎伸爪搜環,形象栩栩如生。鉤體表面及圓環均飾勾連雷紋。鈕扁圓形,鈕柱為圓柱體。此帶鉤構思新奇,雕琢精細,不失為玉帶鉤中的一件精品。
由於象崗古墓出土了這一大批精美絕倫的玉器,為中國乃至世界玉器發展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當然,這些玉器不是象崗古墓埋藏玉製品的全部,讓考古人員倍感震驚的發現還在後面。
發現絲縷玉衣
當考古隊員李季在棺撐的南端清理幾堆散亂的陶璧時,偶然發現了一塊四角鑽有小孔的薄玉片。這塊薄玉片的出現,並未引起李季格外的關注,他當時只是簡單地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塊斷石砸散的器物碎片而已。但當他詳細觀察後,猛然感到這一發現非同小可。這個薄玉片的出現,是否意味著這是墓主用玉衣作礆服的一個重要訊號?他不敢肯定,也不願否定。因為在此之前,與南越國相鄰的長沙國,從已發掘的長沙王、王后墓(長沙象鼻嘴1號漢墓和陡壁山漢墓)及軟侯利蒼家族墓(長沙馬王堆漢墓)來看,墓主都沒有穿著玉衣礆服。根據這幾座大墓的發掘情況看,有的學者認為,南方漢代墓葬的墓主用玉衣殆服的可能性極小。就在象崗古墓發掘之初,考古人員也曾考慮過墓內是否有玉衣礆服的問題,但鑑於長沙幾座漢墓的發掘現實,考古人員在渴望有玉衣出現的同時,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當李季首次發現了這一非同尋常的玉片後,考古人員心中久存的希望之火驟然點燃,也就是說,這座墓室存有玉衣礆服的可能性極大。在高度的興奮與渴望中,麥英豪指示李季沿一條直線迅速向棺摔位置清理。以此驗證心中的期盼是否能成為現實。李季遵照指令,一邊清理其他器物一邊按直線向前推進,當接近棺杯並將棺梓的朽灰泥土用小毛刷一點點細細清掉後,一堆期待已久的白色帶孔的小玉片凸現出來,
“玉衣,真是玉衣!”未等李季說話,眾人便急切地叫喊起來。眼前的事實無疑向考古人員證實了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