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3/3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南宜章順武水而下的敵兵,收到“壯徨黯”的軍事效果。
二、新築仁化城
仁化也緊鄰湖南,為防衛前沿之一,趙佗在仁化北一百三十里而今城日處築城。仁化之城,可以阻敵軍南下,同樂昌兩城可以“壯徨豁”一樣,仁化城也可以達到“壯橫浦”的軍事效果。同時,樂昌、仁化兩城的修築還可防備從南安〔今江西境內)間道和郴、桂直趨人粵的敵軍。
三、廣築萬人城
除了在毗鄰邊界之地修築關防城池外,趙倫還命軍民在稍靠五嶺的嶺南漚水、禎水交接處的漚浦關附近築起了一座萬人城。同時在清遠築萬人城一座。
清遠離番禺僅一天之路程,其北為英德,系兩粵之孔道,北來之門戶,地理位置也相當重要。為了守住這一門戶,趙佗在此築城,以利於清遠計程車卒北上馳援英德、南下屏藩番禺。
四、強化郡治番禺的防衛
番禺系南海郡郡治,也是嶺南的政治、經濟中心,趙佗要想割據嶺南,勢必要加強番禺的防衛。
首先,趙佗加固了任囂時代所建築的番禺城,這座城是秦漢時期嶺南最早出現的城市。
其次,屯兵石門。石門是位於番禺西邊北江的夭然險要之一,明朝胡榮曾在《粵會堂記略》中稱,“距番禺上流四十里,有山對峙曰石門”。可知石門系因兩山夾江而得名,地理位置自然險要,也是交通(尤其是水路交通)的要衝,倘若石門被攻破,則番禺將無險可依憑,對如此險要之地,趙佗自然不會忽視,故他在石門駐屯了一支軍隊,以守衛番禺的北郊。
趙佗透過以上的舉措,在嶺南建立了以郡治番禺為中心的三道軍事防線:最外面的一道防線主要是針對戍守邊疆這一主旨而設,它以涅黔、陽山、橫浦等秦關為主,又新建樂昌、仁化城,使得關、城連為一線,點面結合,交相呼應,互為椅角。這條防線的兵力最強。再往嶺南內部為第二道防線,集中於南海郡中北部,以北江中游為中心,以英德、清遠兩座萬人城與框浦關夾江而布,形成了一個軍事大三角,並配備了一定兵力。第三條防線則是石門要塞。
趙佗的防禦,使得中原軍隊若要從北部陸地攻到番禺,就必須先破這三條防線,只有這三條防線得以突破,才可能抵達已經加固的番禺城下,由此可見趙佗在軍事戰略上的用心之良苦。
後來發生的戰爭證明,趙佗所構築的軍事防線是非常有效的。當趙佗稱帝后,呂后即遣周灶等將領率兵前來征討,而趙佗的南越國兵據嶺上關防予以反擊,終使漢軍未能逾嶺。
就在中原大亂,趙佗採取一系列措施實行割據構想時,處於桂林、象郡內的一些越人部族也隨機而變,紛紛打出了獨立的旗號。如後蜀王子建立了“西歐駱裸國”,不再受南海尉的節制。同時,趙佗雖名為“東南一尉”,其實際控制之地不過為南海一郡,在桂林、象郡的統治力量則較為薄弱,這也是桂林、象郡越人部族趁天下大亂而紛紛自立旗號的重要原因之一。顯然,若允許這些越人部族勢力獨立存在,就等於開啟了嶺南兩側的門戶,使得趙佗已採取的絕秦關、守五嶺等措施變得毫無意義,也將使劃嶺而守的割據計劃化為泡影,面對這樣的局面,必須對反對勢力予以打擊。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之後,公元前為5年,趙佗正式發兵攻打桂林和象郡。關於這次戰爭的規模和酷烈程度,《史記》、《漢書》兩書未作細緻的描述,倒是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