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聲令下,伴隨著水手長粗暴的呵斥聲,和鼓手輕敲起鼓面的號聲,一分鐘內,原先僅有兩名領航員的冷清甲板上快速聚集了數十名熟練強悍的水手。
他們在擁擠的帆纜下,頂著細雨打溼全身,數分鐘裡,迅速敏捷的一百二十英尺高的桅杆側支索上,配合著甲板上負責操作帆纜的同伴。將之前捲起來的豎帆,橫帆,以及三角帆全部開啟,並且按照事先要求,用斧頭砍斷原有用於迎接風暴的鐵繩風帆,最後扔到地中海里,那是因為它們妨礙了其他帆的順利張揚。
自此,整個艦隊保留下來的31艘艦隻最終能揚起飽滿的風帆,保持著10節航速,一路披荊斬棘,快速駛向預定作戰目的地,阿爾及爾海域。按照事先部署,順風行駛的王國艦隊在航行時排成整齊的三路行列,始終呈現梯形右,中,左各縱隊。他們先後相互間隔3到5海里,左右相距為1至2海里。
漆黑的海面,惟有船隻首尾依稀可見的多盞防風船燈,才能大致辨別自己坐船與戰友艦隻之間的相對距離外,所有艦必須嚴格遵守之前的航行部署,才能保證自己不掉隊。倘若在白天,從半空俯視,三路縱隊猶如離弦之箭,先後飛向同一目標區域。
右路分艦隊擔當前衛責任,突前走在整個艦隊的最前列,它們由7艘戰列艦,以及7艘護航艦組成,分艦隊司令官納爾遜將軍乘坐在旗艦“勇士號”《一級戰列艦》;中路分艦隊落在前衛艦隊隊尾,有烏沙科夫司令官親自指揮,共有10艘戰列艦,以及3艘護航艦,旗艦為“攝政王”號《以及戰列艦》;後衛分艦隊航行於中路主力艦隊的左翼尾部,共有2艘戰列艦和2艘護航艦組成,它們只是作為預備隊而存在,指揮官為卡爾斯上校,旗艦是二級戰列艦,“馬加拉”號。
安德魯以及亞歷山大一行人等本應待在後衛分艦隊的“馬加拉”號上,但那位攝政王殿下卻以“攝政王”號必須有攝政王存在為理由,拒絕待在二級戰列艦裡,請求坐在烏沙科夫的旗艦上。安德魯雖不懂海戰,但他明白由4艘戰艦組成的殿後分艦隊,難以發揮戰場上預備隊的功效,烏沙科夫此舉目的只是在於讓自己的學生,卡爾斯上校竭力保護攝政王,亞歷山大,以及蘇沃洛夫等人的安全,不被交戰雙方激烈的戰火所傷害。
一番交涉之後,烏沙科夫司令官勉強同意了攝政王等人的請求,但那僅僅是停留30個小時,在抵達目的地,也就是後天黎明時分之前,攝政王以及他的貴賓們,將統統被遣返回後衛分艦隊的“馬加拉”號上。對此,安德魯欣然接受俄國人不客氣的命令,因為作為戰略統帥的他,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
儘管偏離了風暴中心,但夾雜在整個艦隊中間的“攝政王”號旗艦,同遼闊的地中海海面相比,顯得是那麼渺小,表現出弱不禁風的模樣。帆船在洶湧澎湃的海浪裡不住的上下顛簸,來回搖晃,宛如一葉浮萍在隨波逐流,或是海神手中的隨意拋起,接著自由下落的木偶一般。
倘若在平日,地中海上所有船隻在路過“攝政王”號戰列艦的船舷時,世人都需要仰視這類龐大的無敵戰艦。作為18世紀後期建造的“攝政王”戰列艦,它屬於人類最傑出的發明之一,看似笨重,實則強大,是整個艦隊中,體積最大的戰船,航行起來輕快敏捷。艦上所有的桅帆啊安排的順風易行。遠遠望去,“攝政王”號就像一座高聳出水面的木製建築,擁有裝飾華麗的船尾排列著三層鑲金邊的舷窗,看上去猶如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宏偉宮殿。
“攝政王”號戰列艦原名“勝利號”,它原是英國地中海司令官亞當斯將軍的旗艦,一艘1778年開始服役的老艦,只是作為戰敗國的禮物送給安德魯。當西班牙海軍接收該艦時,王國的海軍軍官由於感激攝政王的偉大功績,而自發上書給海軍大臣改為現在的名字,從艦頭到艦尾,整個“攝政王”號長約226英尺,艦寬51英尺,排水量在3500噸以上。
軍艦的主體龍骨用榆木製成,那是由於全英國各地滿是生長著軀幹高大的榆樹,易於取材。除龍骨外,整個艦體幾乎全部採用橡木,巨大的艦舷材厚達2英尺,耗費了2500株優質木材。除此之外,惟有船底與吃水線下,包裹著防備海蟲與鹽水侵蝕橡木的銅板。與其他戰列艦一樣,“攝政王”號也有三根主桅杆,其中最高的一根高於吃水線200英尺,整個桅杆上可懸掛36面風帆,最大航行速度接近12節。
戰船就是軍士們的家,它能夠容納八百多名作戰或非作戰人員,包括軍官《含醫生》,水手《含見習軍官》,廚師,工匠《主要指木工》外,還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