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學名篇。民國初年,感化院女工宿舍的地鋪上,孤零零坐著暗娼韓月容,望著窗外的月牙兒,她思緒萬千。小時候,去世的父親被人放在一口破棺材裡抬走了。送葬時母親那一聲聲慘絕的哭喊,她至今記憶猶新。以後,母親給人洗衣服,一閒下來就坐在院子裡發呆。八歲的月容懂事了,母親當掉家中所有的東西來維持生計。有一天,一頂大紅轎子來接母親,此後的那段好日子使她終生難忘。新爸爸供月容母女衣食,還送她去小學校讀書,可是,好景不長,新爸爸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了,母女倆一下又陷入衣食無著落的困境。母親找不到工作,唐嬸來找母親說事。一天放學回家,她看見從母親屋裡走出一個猥瑣的男人,那狗男人還上前調戲她,月容一氣之下搬到學校去住。過了幾個月,母親來學校找月容,含淚告訴她自己又要嫁人了,月容沒有原諒母親。月容小學畢業了,當她在社會上經歷了一次次的磨難後,才慢慢理解了母親。月容沒有找到工作,一個叫高俊生的男人主動為她安排住處,陪她散步,還答應一定幫她找個好工作,月容以身相許。當她發現高俊生是騙子時,只能忍氣吞聲一走了之。月容來到春園樓當女招待,一個叫康先生的人用花言巧語想佔有她,月容反抗掙脫,但為此而丟掉飯碗。月容遇到高俊生的妻子,從高妻的話中她悟出了一個道理:體面和道德是有錢人說給別人聽的,對窮人,填飽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月容終於走上了與母親相同的道路,她從各種各樣的男人身上拼命地掙錢,然後悄悄地給已經淪為乞丐的母親送去,後來月容染上花柳病,淒涼地躺在床上等死,母親聞訊來到她的床前,母女倆抱頭痛哭。新區長上任,要掃清暗門子,然而新區長不是別人,正是調戲過她的康先生。月容被巡警抓進感化院,她寧願在陰暗的牢房裡永遠住下去,因為外面並不比這裡好多少。痛苦使韓月容對生活充滿了絕望。
第十一章 追求快樂是人的本性 第六十節 痛苦的人最不聰明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短篇小說之一。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既是整個社會環境逼迫的結果,也是他那可憐又可笑的個性特徵所致:他“站著喝酒”已說明自己根本就沒有資格像那些身穿長衫的闊綽者一樣,踱進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與“短衣幫”為伍;但他卻始終不肯脫下那件又髒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說明他是多麼迷戀於自己頭腦中虛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滿口之乎者也”的說話方式,那“竊書不能算偷”的歪理謬論,那見縫插針地向“我”賣弄“學識”的沉醉神態,都足以顯示出他對自己讀書人“身份”近乎瘋狂般的固守與痴迷。而這一價值觀念的形成對孔乙己來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滲入到孔乙己的心靈深處。但孔乙己卻沒有丁舉人那樣的幸運,讀了一輩子聖賢書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掙扎在社會的底層。而長期為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已使他手無縛雞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識到,他實際上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物件。而他越是在現實生活中屢次碰壁,越是受到人們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撐與平衡。這其實是一個惡性迴圈的過程:孔乙己那“高人一等”的幻想如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一樣,越是沉迷於此就越可能喪失對社會與生活的抗爭能力,越容易被拋入社會的最底層,但那“高人一等”的“精神勝利法”又恰恰是阿Q、孔乙己們唯一的心靈避難所。——其實只要稍具理性,孔乙己就不能不對自己那一套價值觀念的虛偽與欺騙性有所認知,對自己悽慘的真實處境有所覺察,但他已習慣於像吸食鴉片一樣躲進那虛假而脆弱的“精神勝利法”中遮蔽外來的風雨。“一雙在短衣幫面前擺闊的手;一雙替人抄書的手;一雙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的手;一雙用來蘸酒寫字的手;一雙用來罩茴香豆碗碟的手……”可以說明孔乙己或愛慕虛榮,或自欺欺人,或自命清高,或鄙視勞動,或心地善良……這雙手是封建教育和封建文化毒化的結果,是控訴封建教育和封建文化罪惡的鐵證。
痛苦使孔乙己變得十分愚蠢,不願清醒地認識自己。
第十一章 追求快樂是人的本性 第六十一節 痛苦的人最不幸福
蕭紅,1911年生於黑龍江小呼蘭縣,童年寂寞,受父母的冷落,1930年為反抗包辦婚姻逃離家庭,開始其流浪生涯,從此再沒回家。1932年發表第一篇作品《王阿嫂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