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筆,“我在法院採訪過他。”
“你能見到他嗎?”小羅伯特唐尼問道。
瑪格特羅比想了一下,“他很難對付。”
“那交給我好了。”喬納希爾主動接過這個任務,“我最喜歡對付難對付的人。”
看到幾個演員的發揮出色,墨菲放鬆了一些,靠坐在椅背上面,這幫傢伙如今每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且跟那些一夜爆紅的人不同,不說小羅伯特唐尼和詹姆斯弗蘭科等奮鬥多年才闖出偌大名聲的人,哪怕是外界公認的幸運兒瑪格特羅比,也是一點一點積累才有瞭如今的爆發。
斯坦頓黨徒的每一個人,在巨大名氣的背後,都有著與之相匹配的能力。
“在我們搞清狀況前,別走漏風聲讓伯納德勞主教知道。”小羅伯特唐尼抄著手,平靜的叮囑,“這事小心謹慎一點。”
“那我們要自求多福了。”瑪格特羅比說道。
“停!”墨菲從導演監視器後面喊道,“這一條過了!”
他轉頭吩咐擔任副導演的米歇爾威廉姆斯,“現在轉場,暫時由你負責。”
“沒問題。”米歇爾威廉姆斯暫時接過了指揮劇組的工作。
墨菲則來到攝製組,與菲力拉舍爾聊了幾句。
“是不是有些太過平淡了?”菲力拉舍爾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天主教在波士頓地區勢力強大,那些記者也很清楚這個調查意味著什麼……”
“這是羅比羅賓遜和他幾個手下共同描述的情景。”墨菲搖了搖頭,“當時沒有康概激昂,也沒有痛下決心,只是責任感促使他們在這麼做。”
這個場景中,除了小羅伯特唐尼飾演的羅比羅賓遜幾句平淡的提醒,並沒有任何煽情或者強調挑戰天主教的臺詞和表演,《聚焦》欄目的記者都成熟理智,知道面對的是什麼,根本無需多言。
其實這樣的情節,更加適合突出角色。
無論從生活本身還是文化傳統,抑或更加複雜的與權力的關係,天主教會在整個波士頓地區,幾乎是一個無法撼動的存在,它的主幹和細緻末梢都與整個社會乃至權力系統緊密纏繞,即便它無數次爆出醜聞,但也僅僅是具體個人受到懲處,而系統從未被懷疑。
而現在,總編輯馬蒂巴龍和《聚焦》欄目所有記者想做的事情是,讓人們看到系統性的問題,他們想告訴公眾,之所以發生那麼多起性侵事件,並非一兩個牧師的個人惡習,而是高層對此視而不見,以及整個系統性的病症帶來的必然結果。
但達到這個目的,遠比揭露一兩個牧師要難得多,這需要等待時機。
作為記者,他們費盡心思拿到的料,發表得早了,就會拱手把主動權交給教會,讓對方採取棄卒保帥的策略,而發表得晚了,又會敗給同行間的競爭。
這其中有作為記者這個職業性的無奈和糾結。
媒體確實有很多不可取之處,不過對於這一次的事件來說,調查報道基本上是出於對於公共利益的維護,而非個人化的恩怨,但採訪報道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代入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當他們得知一樁又一樁被隱瞞的醜聞,看到一個個瀕臨崩潰的個體,他們自己也不可避免的陷入暴躁和憤怒,但是又必須將自己始終限定在理性的框架,一步步追索和求證,這其中的痛苦和快慰,外界難以懂得。
這一次墨菲的鏡頭下,媒體和記者是一個職業人而不是聖徒,所以,驅動他們的除了正義感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野心的東西,那種成就感的回報同樣是其他行業所無法體悟的。
冷靜剋制以及相對平淡的表達方面,才能把這種內部人士才能體察的、細微的情感闡述得很精確。
換一個角度去看,這是個壓抑但也鬥志十足的故事,成為了這個時代中的一曲媒體輓歌,雖然人們都知道媒體作為權力制衡者的必要,但誰也沒辦法改變當下媒體光環消散的現實。
新聞愈發娛樂化、快銷化,它很難再形成塊狀的力量,沒人知道,這個不可或缺的第四權力會以怎樣的方式迴歸它原本該在的位置。
甚至,墨菲覺得,也許不久的將來當沒有人再願意讀長於手機螢幕的文章的時候,觀眾或許連看題材嚴肅的電影的機率都會無限的變小。
當然,現今還能有多少媒體和記者像《聚焦》那樣?
恐怕這個行業當中最多的還是類似於當初的他和卡拉費斯那樣的無恥之徒吧?
比如墨菲自己就承認,他拍攝這部影片一點都不純正,目的性非常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