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劉文典的名字便已註定被寫進中國的教育史、思想史乃至人權史。
〃難產〃終結者
世間的事情,驚變往往出於偶然。
北大是中國高等學府的突出代表,薈萃著大量不同領域的精英人物。年輕的劉文典儘管很早就做出了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淮南鴻烈集解》,還翻譯了一些國外學者的書籍,但並沒有引起校方特別的注意。
進校數年,劉文典的薪水一直沒有提升,而一些比他後到學校的教師甚至已走在他的前面。這讓一向自負的劉文典很是鬱悶,生活也困難到了極點,〃除身上所穿衣服外,所有的東西盡入質庫,房東下令逐客,煤米都盡,悽慘之情,筆難盡述〃。如此艱難狀況之下,劉文典想到了〃跳槽〃。
茫茫塵世,出路何在?劉文典想到了胡適,這位老大哥一直很關心他的生活,曾經多次給予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援助、精神鼓舞。考慮再三,劉文典決定寫一封信給胡適,講述內心的苦悶,並希望胡適能夠幫他物色一個好的出路:〃你的門路很廣的,凡是書局、報館,都把你的一言看得九鼎般重,務請你替典想想法子,典雖然不才,譯書、編書、做文章,以及報館的編輯都還幹得來,薪水也不奢望,只要有現在的半數就行了。〃
細讀這封信,可以發現劉文典當時〃跳槽〃的願望尚不特別強烈。他寫信給胡適的目的,最主要的動因可能有兩點:一是紓解內心的憤懣情緒,二是希望胡適憑藉自身在北大的影響力有機會幫他在學校領導那裡〃吹吹風〃。
劉文典在這封信裡所說的話有點言不由衷,他不可能會接受一份薪水〃只要有現在的半數就行〃的新工作,這更像是一種氣話。劉文典內心深處的自負在這封信裡隨處可見,比如說到當報館的編輯時,他就侃侃而談,〃這層典很有點抱負,現在的報紙沒有半家編得合法子,典要編起來,完全要改成西洋報紙的樣子,至少也要和日本的報一樣,暇時要做一篇長文章,把全國的報紙都大罵一頓哩〃。
可以想見,對於這樣一位經歷豐富、學識廣博、內心自負的大學教授,一般的職位是根本不在他眼裡的。於是,〃跳槽〃的計劃一拖再拖,直到劉文典接到家鄉的邀請,讓他參與籌建安徽大學。
說起來很有意思,安徽大學的籌建歷經波折,反反覆覆,走走停停,從最初動議到劉文典正式接手籌建,倏忽間已過去六年。1928年4月,安大預科開始招生之際,安徽省教育廳主辦的《安徽教育行政週刊》上登出了一篇文章……《我對於安徽大學的願望》,作者署名為〃張友仁〃,開頭就提到了這一段〃難產〃的歷史:
隨便怎麼說,安徽都有設立一個大學的必要。在以往,這調兒是早就聽見唱了。此唱,彼和,彼唱,此和,於是乎有了籌備。這是多麼順遂的現象!但是這一籌備,可就籌備住了。說來差不多有了近十年的長久,安徽大學依然在籌備。怪不得有一位說了一句調侃的話:〃安徽大學的產生,比三四十歲才出嫁的老姑娘的生產還難!〃又有一位朋友說了一句預測的話:〃安徽大學是永遠籌備的大學。〃雖則這兩位朋友的話不無有點〃幽默〃,然而卻是本諸〃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之情的。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於清朝末年,〃安徽最早設立的高等學校是1898年安徽巡撫鄧華熙奏準改敬敷書院而成立的求是學堂,後改稱大學堂,復又改名安徽高等學堂〃1 。敬敷書院始建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由江南省操江巡撫李曰芃捐資兩千兩白銀創辦,院址先在安慶城內同安嶺,後遷往安慶北門外百子橋西。1903年,朝廷頒佈《奏定高等學堂單程》,規定各省只能在省城設高等學堂一所,於是安徽大學堂改為安徽高等學堂,並聘來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嚴復先生擔任學堂總辦(後稱監督)。而後,還湧現出安徽武備學堂、私立江淮大學、安徽省公立政法專門學校、安徽高等農業學堂等一批高等院校。遺憾的是,由於辛亥革命、經濟拮据等原因,這些學校後來陸續停辦。
〃五四運動〃以後,一些關心安徽教育事業的有識之士開始四方奔走,呼籲建立安徽大學,其中最為積極的是蔡曉舟。蔡曉舟是安徽合肥人,年輕時就投入反清鬥爭,曾參與熊成基領導的安慶馬炮營起義,失敗後回到合肥,決心致力於教育事業,呼喚民智,倡導啟蒙。
第20節:痛斥蔣介石(2)
1921年7月,蔡曉舟聯絡同道組成〃安徽大學期成會〃,奔赴北京、上海等地,〃蔡曉舟在北京東方飯店宴請在京的皖籍名流學者,到會的有許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