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3/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灣人對國民黨沒有向心力,這是二。有此兩大危機。 我擔心我們對福摩薩如果觀望不前,難免有變! 一旦臺灣宣佈同 北平合為一體,我們就非常困難。”
杜魯門直搖頭:“你們的觀察有參考價值,但你們的擔心是 多餘的。臺灣對日和約還沒簽訂,現在還不能是中國的,這一點 我們倒有辦法。”
艾奇遜又提到新華社社論中的一些觀點:“北平似乎對我們 如果要踢開蔣介石也有準備,且不在意。他們認為我們的目的就 是繼續幹涉和侵略,豈有此理!我們是在幫助一個國家,怎麼能 叫侵略呢?”
杜魯門煩躁,不願在字面上浪費時間:“共產黨的目的是用 抨擊引起中國人民對我們的仇視。我們可以找一千條理由、一萬 條理由出兵中國,而且深信必能勝利。我們的原子彈無人能阻 擋!但是我們不能不顧忌輿論,不能將華人的仇恨拉到我們身 上。我們目前缺少的就是這個。至於蔣介石,不出兵也能讓他滾 蛋!但很明顯的事實是,我們當前的敵人是共產黨,是領導紅色中國的毛澤東,而不是蔣介石!”
接下來,他們又研究起援華專款,這一大筆錢,一貼強心劑 當然是要注進蔣介石的肌膚的。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對外關係史 上的一個新時代。如果說在這之前,美國當權者尚可觀望、等 待,那麼面對人民共和國這個現實,他們不得不決策了。艾奇 遜、司徒雷登等人認為正在不斷取勝的中共十分“傲慢”,應當 利用承認問題挫一挫中共的銳氣,提出了承認新中國的種種先決 條件,處心積慮拼湊不承認新中國的“統一戰線”。
10月12日, 艾奇遜在給各駐外使館的批示中表示,美國目前不想承認中國, 說中共政府的成立是長期以來預料中的事,不必理會它的緊迫 性。杜魯門政府一方面堅持敵視新中國,另一方面,卻又要作出 某種姿態表明它是中國人民的朋友。這既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傳統 特色,也是當時美國敵視政策中的另一個側面:分裂中蘇的戰略 所需要的。
1949年10月26日和27日,艾奇遜召集他的主要遠 東政策官員和顧問開會,就實施這一戰略達成了一致意見。美國 統治集團預料中蘇關係將產生“嚴重的緊張”,但是在中蘇分裂 變成現實之前,美國在制訂對華政策時仍應把中共是蘇聯工具作 為“基本出發點”。他們認為中蘇分裂將主要由蘇聯的行為和中 國內部發展所導致,承認與否並不是促進中蘇分裂的王牌。但是 美國不能轉移中國人對蘇聯“帝國主義”意圖的視線,要儘量使 自己的政策有別於蘇聯。同時美國對中國的敵視不能“超過”對 蘇聯的敵視,必須把主要的攻擊矛頭對準蘇聯。總之,為了達到 分化中蘇的目的,美國需要耍一點政治手腕,在大棒和橄欖枝之 間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這種意圖在中國的聯合國代表權和臺灣 問題上多次明顯地表現出來。
美國也曾想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為此,美國曾一度迴避 與以蔣介石親信陳誠為首的臺灣當局打交道,等候李宗仁用親美派孫立人取而代之。可是,臺灣很快處於蔣介石的鐵腕統治之 下,臺灣成了蔣介石殘兵敗將的“安全島”。美國想撇開蔣介石 在臺灣建立親美政權的打算只是一廂情願。
美國方面在多次研究後,由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一份報告。 報告認為,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考慮,對臺灣採取公開的 武力干涉都是不可取的。惟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在現有的基礎上, 維護對臺灣國民黨當局“規模適中”的援助,同時“明白無誤” 地告訴蔣介石:美國將來的對臺政策取決於國民黨“今後的表 現”。這份報告表明在兜了一個圈子後,美國又回到了支援蔣介 石的老路上來。
●7。毛澤東派大使,蔣介石派特務
1949年將近年底的時候,已有一些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 關係,派駐大使的任務成為燃眉之急。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定只從 軍隊高階將領中選派大使,不再任用國民黨留用人員。將軍大使 們即將踏上旅途,毛澤東要親自和他們談一談。
這一天,汽車將未來大使們接到了中南海勤政殿。服務員已 將殿內打掃得一塵不染,並忙裡忙外地端茶倒水。將軍們小聲交 談著,對要接受的外交任務惴惴不安,因為他們中多數人沒有外 交經驗。
不一會兒,毛澤東在周恩來總理的陪同下,快步走了進來。
將軍們站起來鼓掌,有的還想按過去的老習慣,舉手行軍 禮,可一想已不是軍人,只好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