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目。
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
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五十營章。論氣之流行。此章論脈之度數。故曰。此氣之大經隧。謂營氣宗氣。所容行之大隧。故維脈不與焉。手足六陽六陰者。經脈分循於兩手兩足。三陰三陽。分而為六也。蹺脈亦分循左右而上。故合一丈五尺。夫背為陽。腹為陰。督脈主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挾脊抵腰中。下循膂絡腎。任脈主陰。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任脈從會陰之分。而上行至目。督脈從目繞頭。而下至脊之十四椎。故各長四尺五寸。蓋氣行於任督二脈。陰陽通貫而行也。尚御公曰。督脈圍繞於周身之前後上下。只言四尺五寸。與任脈相等者。二十八脈。皆分陰陽而行。故蹺脈之陰陽。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
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此承上文而言脈度之十六丈二尺。只以經脈為數。支而橫者。絡脈孫絡也。夫經脈內營於臟腑。
外絡於形身。浮而見於皮部者皆絡脈也。盛而血者。邪盛於外。血留於絡脈。故當疾誅之。盛者邪客於外。故當瀉之。虛者本虛於內。故當飲藥以補之。蓋言血氣本於臟腑之所生也。
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為癰。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營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營也。故曰格。陰陽俱盛。
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夫手足之六陽。內通於六腑。六陰內通於六髒。十二經脈之血氣。由臟腑之所生。故虛者飲藥以補之。是臟腑之氣。營於脈內者也。此復論臟腑之氣。通於脈外之面板七竅。以應天地之紀。閱、歷也。五臟常內閱於七竅。是以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矣。在內者六腑為陽。在外者面板為陽。本經曰。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是以六腑不和。則血氣留滯於皮腠而為癰。此病從內而外也。故邪在腑者。謂邪在於表陽。則陽脈不和。謂左之人迎不和也。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
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謂右之氣口不利也。
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營也。故曰關。謂關陰於內。
陽氣不得以和之。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營也。故曰格。謂格陽於外。陰氣不得以和之。如是則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此病因於外也。夫五臟六腑。應天地之五運六氣。有升降出入之神機。上節論出入於脈中。此論營運於脈外。玉師曰。不得盡期者。不得盡天地之壽。此注當合五十營注參看。
黃帝曰。蹺脈安起安止。何氣營水。岐伯答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屬目內 。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此節論流溢之精氣。從蹺脈而佈散於脈外。脈外之血氣。從蹺脈而通貫於脈中。氣並相還。內外交通者也。夫腎為水髒。受藏水谷之精。水者。流溢於腎臟之精水也。何氣營水者。謂陰蹺之脈。
乃足少陰之別。直上循陰股。入於腎陰。脈內之營氣宗氣。營運腎臟之水。上循胸裡。交於手少陰之心神而化赤。上注於目內 。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陰蹺陽蹺之氣。相併。經脈外內之氣。交相往還。則為濡目。如氣不營。則目不合。謂流溢於脈外之氣。不營於目也。再按、本經大惑篇曰。
病有不得臥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不瞑矣。病有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
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此脈外之衛氣。復內通於蹺脈。外內之血氣相併而往還也。尚御公曰。脈外之陰氣虛。則目不瞑。氣不營。則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