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10年2月,一條小船從沙灣悠悠駛出,前往嘉定府城。船上一名青年時時眺望船艙外,看兩岸樹木緩緩向後退去,心中不勝悵然。此時,從他有時閃亮有時凝滯的眼神可以看出,他既有興奮又有疑問,既懷著希望,又有幾分茫然。他嘴裡不停地吟誦著什麼,那是一首詩:
泛泛水中流,迢迢江上舟。
長夜鼓波瀾,助之萬里遊。
這就是英姿煥發的少年郭沫若。轉天又馬不停蹄由旱路奔往省城成都。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北部、成都平原的中央。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素有“天府雄區”之稱。城內街道整飭,商業繁榮,城外有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等名勝古蹟,清麗的錦江在城南流過,這一切,都使初來的郭沫若感到新鮮和喜悅。
郭沫若在親友幫助下很快升入了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並插進了該校三年級丙班。這所學校在省城頗有名氣,是當地數一數二的中學;許多人把升入這所中學看作和秀才及第差不多。對郭沫若來說,事情是如此順利,是連他自己也沒想到的。
可是入學不久,郭沫若就大失所望了。他發現這裡其實是徒有其名,一樣是一些不學無術的做官的教職員,一樣是一些不求上進的騙文憑的學生。他由希望一下陷入失望。焦慮和悲憤之情一時令他難以解脫。雖然,郭沫若常和三五友人一起,縱論國家大事,痛砭時弊,可以傾吐滿腹的牢騷,但又苦於找不到解救的有效辦法。成都眾多的名勝古蹟,諸如宏偉肅穆的武侯祠,清幽深邃的草堂寺,寧靜曠蕩的望江樓,晶瑩秀麗的浣花溪,雖曾給他以慰安,但也只能求得暫時的忘憂。
就在他感到失望苦悶之時,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辛亥革命的前奏曲轟然奏響,民主革命的浪潮猛然興起。郭沫若清楚記得那是在他來成都的第二年,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同志會在成都成立 。四川的志士仁人一個個熱血沸騰,慷慨激昂,奮勇赴死,為的是推翻專制腐敗的清王朝,反對帝國主義。緊接著,武昌首義,不久,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中華民國誕生,人們一片歡騰!
在辛亥革命時期,郭沫若始終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這一革命鬥爭的發展。儘管年紀小,不可能直接參與當時的鬥爭,但他把發生在身邊的保路運動看作和自己息息相關。他甚至把能夠親眼目睹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的發生發展,看成是自己在成都幾年間的最大收穫。他後來在《反正前後·少年時代》文中說:“回想起來在成都的幾年中,實在是什麼收穫、什麼長進也沒有。差可自慰的或者可以說是使我們得以看見了保路同志會的經過,乃至反正前後的一些大小事變、大小人物的真相罷。”
其實,從某種角度某種意義說,郭沫若也是參與了20世紀初葉發生在中國的這一歷史變革的。如果說他沒有投入實際鬥爭,至少他是用心,用筆參與了這一斗爭的。從現在儲存下來的郭沫若早期詩作看,他在辛亥革命時期寫了許多舊體詩,真實地反映了他當時的思想和鬥爭熱情。如1912年初夏寫的一首《詠牡丹》,全詩是:
絕代豪華富貴身,豔色嬌姿自可人。
花國於今非帝制,花王名號應圖新。
詩中作者以牡丹比喻清王朝,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沒有了帝王,則“豔色嬌姿”的牡丹自然也不能再稱“花王”了。顯然,這裡實際是讚頌推翻了數千年君主專制的辛亥革命。另外,他還有一首詩直接寫辛亥革命,其中兩句是:
蜀道傳光復,豺狼慶剷除。
然而,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廢除了在中國維繫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卻並沒有建立起真正的人民共和國。而且,令人民十分失望,令革命的志士仁人無限慨嘆無限悲憤的是,所謂“勝利”不過是曇花一現,連短期的“共和”都未能維持。正如魯迅一針見血地指出:
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櫃是軍械司長……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
辛亥革命的變形,失敗,郭沫若實際也看到了。就在革命的第二年1912年冬天,他寫了七律《感時》八首,其七是:
兔走鳥飛又一年,武昌舊事已如煙。
耽耽群虎猶環視,岌岌醒獅尚倒懸。
不用說,他看到辛亥革命已成“如煙”“舊事”,雖然革命高潮時國人熱情高歌“睡獅已醒”,所以他在詩中不無諷刺地沿用了“醒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