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出戶,知天下;
【註釋】宇宙中萬事萬物都生於道,而最終又歸於道,因之萬事萬物必然存有內在的同一性。世俗眼光僅僅注意了萬事萬物的差別相,而老子則從總體齊物的視角揭示了事物間的本質聯絡,體悟到宇宙萬物中最本質的共相,就是這“道”。
【漫談】科學揭示了人的生物學本質,人也僅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天地萬物都是大自然進化的結果,他們同源同體,途雖殊而同歸,所以也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和原理。人作為認識主體來講,有著認識客體本質的趨勢和能力,如果能把自身物件化,以某種體驗的方式參與對客體本質的思考,在對本質有所認識的前提下,再經邏輯推導,就可以對那些未顯現為現象的未知領域提出某種預見。
張載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聖人儘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說:〃盡心則知性,知性則知天矣。〃這便是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由自己的個體德性推知了天地萬物的共同道性。所以,聖人能由近知遠,而萬殊為一,〃執於一而萬事畢〃。故而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了。
不窺牖,見天道。
【註釋】窺:由小孔縫隙瞧看。牖:窗戶。天道:事物的普遍規律。
審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老子對道的理念類似古希臘人的認識論:把世界看成是一個實體,單個實體可以從中分離出來,從外到內加以分析,對實體的本質性認識形成概念,與實體的性質相一致,它與實體是對應的。這也象全息粒子的分析方法:孤立的分析建立在整體的範疇之上,整體是各組成部分的機械總和,部分可以脫離整體而存在,並保持它的本來狀態。系統分析方法是將二者統一起來,揭示其內在聯絡的秩序性。根據全息律的三條原則(對應、同構、共效),我們不難發現,在三大和諧(即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和諧)之間實際也存在著類似的全息關係。
承認每個人都具有共性,把社會視為具有普通人性的聯合體。然後從個人的體驗,個人與個人的相互關係中推匯出〃自然狀態〃。己心即人心,人心即天心,人道即天道。人與宇宙的關係可謂是混沌模糊的辯證全息學。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註釋】出:出門。彌:越,愈。
道有大常,理有大致。馬克思主義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更要看到總體。宇宙中的萬物紛紛芸芸,而“道”卻是他們的總體、本根。由於萬物形態及現象的多樣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達到片面的區域性。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萬物總體實質上的“道”。所謂“路常以多岐亡羊,人常以多知喪識”,因為曲思於細者必亡其大,心迷於事者必懵於道。
事物之葉枝百條,其源本一根。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道是一切事物的總法則,是事物的共性。能對這一總法則有所認識,就能〃一法諸法寶,萬法一法道〃,就能〃執一而為天下式〃。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知古始,故不出戶不窺牖而可知。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註釋】不行:不必出行。不見:不必親眼所見。不為:並非是什麼也不做的意思,而是說不必自做聰明的執意妄為。
聖人能原天地之道而達萬物之理,孔子所謂〃君子上達〃,〃上達〃就是對道的認知。體會大道,必須去除外誘之蔽,反求自身便可自得之,因為古今一理,人我同心。所以審己可以知人,以近可以知遠,以微可以知明,以一可以知萬。
韓非子說:〃能並智,故曰不行而知;能並視,故曰不見而明;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故曰不為而成。〃
【漫談】王安石說:“人道極,則至於天道。”這意思是說人道的最高境界是以天道為圭旨,政治上的有為不能是任意而為,而是以天道作為參照,按天道之自然原則來進行政治運作。
他說:“天道綿綿若存,故聖人用其道,未嘗勤於力也,而皆出於自然。蓋聖人以無為用天下之有為。”“無為”,並不是指垂拱靜默式的毫無作為,而是指順應自然的行為方式。他特別指出:“聖人未嘗不為也,蓋為出於不為。聖人未嘗不言也,蓋言出於不言。”所謂“為出於不為”,就是以無任意而為的方式而為。所以他又說:“有為無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