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度插手了。他嘴角浮起一絲微微的意的笑容,又向樓頂上的張豔菊掃了一眼,然後悄悄擠出人群離開。
張豔菊被警方成功“勸”了下來,被一群警察簇擁著上了一輛警車。不過,警車沒有開進公安局,而是直接開進了市政府。隨後,來自市委市政府的一輛輛黑色紅旗轎車。又一輛輛地開走,人群旋即散去。
而濱海第一人民醫院的幾個高層領導,院長副院長們這才鬆了一口氣。如果張豔菊真的在他們醫院跳了樓,無論事情起因如何,他們這幾個領導都別想再幹了。
沒有多久,醫院接到了衛生局長打來的電話,無條件對尚承強進行醫治,所有費用由市財政先行墊付。
而就在當天下午,濱海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勞動局、衛生局、建委、工商局等相關部門主官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正式介入了尚承強的事件調查。
而這個時候,安在濤已經和宋亮還有市委辦的一個工作人員一行三人,登上了進京的飛機,並在血紅血紅的殘陽仍然殘留天際的時候,抵達了燕京機場。
要在有影響力的中央媒體上發表這種有針對性的稿子,不是那麼容易的。進了濱海駐京辦事先安排好的建國門大酒店,安在濤一人進了房間悶頭寫著自己的稿子,而宋亮則心急火燎地與濱海駐京辦主任劉永寧一起宴請集中央媒體的一個副總編。
100章【不是冤家不聚頭】五
映系發表媒體是宋亮他們的事情,安在濤只管寫引”機上。他前前後後地梳理了一遍思路。他覺得,濱海日報那幾個筆桿子之所以在跟劉彥的交鋒中落了下風。不是文筆或者什麼文采有問題,而是發力點錯位。
劉彥的觀點其實並沒有立足於高架橋的優劣,是該建還是該拆,她很聰明,她將矛頭死死抓住濱海高架橋建設時間不足十年就拆掉浪費大量財政資金這一點,等於是抓住了濱海人的一化寸咽喉。
這是否認不了的事實,可謂是百口莫辯。
而那幾個人老是在美化濱海拆除高架橋的行政舉措本身上下功夫,而沒有抓住重點,所以,這樣的稿子一發表出幕,非但沒有“糾偏”反而讓劉彥“政績性衝動”的觀點從一個側面得到了某種驗證和反襯,更加引起輿論的共鳴。
安在濤顯然不能走他們的老路。
在稿子的第一部分,他首先肯定了高架橋的歷史作用:“高架橋為何建了又拆?公道地說,當初建高架橋對緩和城市交通擁堵的作用不容抹殺,但是,物極必反,隨著城市交通結格和流量的不斷變化,當初有利於疏導交通的高架橋,如今已經成為交通的障礙,”
在第二部分中,他筆鋒一轉,“從國內的高架橋來看,許多是必須建的,建了之後確實發揮了效益,但也確有不少是短見和一窩蜂的產物。
比如濱海的高架橋,在城市車輛不多的時候,還能起到疏導作用。然而,隨著車輛劇增,高架橋就走向了反面。濱海市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高架橋下等著上橋的車輛排成了長龍,而高架橋上的車輛卻早已擠得密不透風。高架橋成了阻塞交通動脈的血栓”
第三部分,安在濤切入了很多濱海高架橋危害的現實資料。而在第四部分,他才漸漸套入正題,“當然,糾偏除弊不能因噎廢食。對高架橋不能一棍子打死,必要的高架橋該建還是得建,該要保留的還是要保留。濱海高架橋建了又拆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高架橋要建在非建不可的地方,不能搞一窩蜂;第二,建高架橋不能目光短淺,只看三、五年不行,要想到數十年後的高架橋是否還能發揮作用;第三,必須把環境評估作為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對於嚴重破壞城市景觀和環境的高架橋絕不能建;第四,對弊大利小,廣大市民側目而視、怨聲四起的高架橋應果斷拆除、毫不手軟…”
安在濤相信,這篇稿子如果見報,就等手是給濱海拆除高架橋的做法正名了。無論劉彥怎麼咬住“財政浪費”不放,她都不能再重提什麼“政績性衝動”了。
第三天一早,署名為安在濤的這篇深度報道就在中央某報見報,而且是二版的頭條。本來,為了發這篇稿子,宋亮他們花了不少心思也花了不少錢送禮打點,但當這家報紙的副總編拿到這篇稿子後,就被稿子本身所吸引,建議要聞部發在了二版的頭條上,這到是意外之喜,是宋亮沒有想到的事情。
稿子見報後,影響很大,因為安在濤的稿子沒有泛泛地或者說直接為濱海正名,而是從高架橋本身入手進行正反兩面的分析論斷,從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據駐京辦反饋回來的資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