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Rudy》的時候,林在山還在另外一個位面,另外一種生活狀態下,他的心還是年輕的。
不過現在再想起這部電影,他變老的心仍會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夢想和一生的追求?
他自己是一個很有夢想的人,但同時他也見過不少完全沒有夢想的人。
大家都是平凡人,為什麼有人有夢,有人就沒夢呢?
難道說是童年的某些難以磨滅的快樂或痛苦,早年間經受的磨難,和那些初嘗生命甘美的情感巔峰,影響所致嗎?
這種經歷影響深刻,無可代替。我們此後的生命中,都在這已經形成的情感軌道中執行,無論如何也想重現這些往昔的激情,有時甚至付出極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這才是我們執著的理由嗎?
據說這是有科學依據的,那些情感巔峰的時刻,對人類潛意識的塑造作用最為巨大,而越是早期的塑造行為,對人的影響也就越大。
弗洛伊德認為童年經歷和性是一切人類行為的驅動力量,因為童年是最早的情感經歷,而性則是最原始、最強烈的情感驅動力。
但童年和性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這樣的例外有很多,例如一個人童年相對平淡,青年時代的衝擊性經歷仍可能決定他一生的走向,更有甚者,一個人可能庸碌一生,在老年時代才受到某種震撼,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Rudy》在表現執著的時候,就有點這種隱向。
這片子的情節並不像大部分勵志片那樣讓人激動,因為在Rudy身上,除了執著和夢想之外,很難讓人看到天賦和希望的所在。人們看勵志片,都希望我主角靠著獨特的被埋沒的天賦大殺四方。但這片子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Rudy就像是你我身邊的普通同學,只不過他童年中了“聖母大學橄欖球隊”的毒而變成了一個“白痴”,竟然就一心只想進入這個當時全美最優秀的大學橄欖球隊!
然而他也不看看自己的先天條件,他和那些橄欖球明星能比麼?矮小的個子,不夠強壯,各方面看來都極其一般。
當然,只除了一點,那就是唯一鼓勵他不放棄夢想的好友的死,終於讓這個原本只會整天做白日夢的窮孩子發了“瘋”。
他開始瘋狂地追求他的夢,不惜一切代價。花費了兩年才轉入聖母大學,而在聖母大學的兩年裡都只是在球隊作為陪練,沒有一次出場機會,最後的畢業前夕,終於獲得一場比賽最後的27秒時間,上場打了一下醬油。
四年的時間,只換來27秒,還只是打醬油,這是勵得哪門子志?
這就好像是那些蝸居在北大周邊的考研生,不惜把數年的青春年華都囚禁在狹小的房間和如山的習題中,只為能進入夢想中的北大。
這一切,真的值得麼?
有夢想的確是好事,“它讓現實